尋味中國年|經典里的“中國年”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節日。今天讓我們走進文學名家筆下的春節,從氤氳著煙火氣的文字中,一起感受經典里的“中國年”,讀懂中國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北京城外一里遠,有個巨大的道士廟,叫白云觀。由正月初一到十九,北京的男女老幼好多人去逛……男人舉行徒步競賽,女人有賽車,還有成群的人到那兒去會“神仙”……“神仙”也許像大官兒,也許扮作乞丐,也許像狗,也許像驢?!?/p>
這是林語堂在《京華煙云》中對北京白云觀廟會的描寫,新春佳節出游乃是一大快事。在今天,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可以讓來自五湖四海的中國人感受別樣的不同地域的新春風情。
這個冬天,東北冰雪旅游“火力十足”。新春佳節,更是有不少南方游客選擇來到東北,感受一下東北黑土地的年味兒。
俗話說“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地大物博的中國,氣候的差異、地理環境的不同孕育了千姿百態的過年風俗。
沈從文在《憶湘西過年》一文中這樣寫道:“我生長的家鄉是湘西邊上,一個居民不到一萬戶口的小縣城。但是獅子龍燈焰火,半世紀前在湘西各縣卻極著名。逢年過節,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燈。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燈”,只是全城敲鑼打鼓各處玩去。十三到十五叫“燒燈”,主要比賽轉到另一方面,看誰家焰火出眾超群。”
湘西,是沈從文心中的世外桃源。湖湘勝景歷來為海內外所稱道。
在湖南省古丈縣苗族群眾聚居區,常有“打點子”的聲音響起,這是當地群眾慶祝新年的獨特“交響樂”。這個由溜子鑼、頭鈸、二鈸、馬鑼組成的“樂隊”,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
在湘西人的生活中,逢年過節、迎親娶嫁,總有一支或數支“打點子”隊伍相伴,奏鳴出一曲和諧而奇特的民族交響樂,回蕩在層層山巒之中。
“吃是過年的主要節目。年菜是標準化了的,家家一律。一鍋燉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絲又是一碗,加上山藥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兒,魚凍兒,肉皮辣醬,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夠。”
這是梁實秋在《北平年景》一文中關于春節飲食的記憶。中國人所有的慶賀儀式,都離不開吃食。春節更是如此。
在位于廣州繁華地帶的中國大酒店后廚里,行政總廚徐錦輝和同事們忙得熱火朝天,他正在為玫瑰豉油雞這道菜淋上醬汁。
徐錦輝說,“雞對于我們廣東人來說是特別喜愛的一個食品。我也希望在今年把這個玫瑰豉油雞在家里面做給我的孩子品嘗。希望把這種兒時的味道延續下去,把烹飪的手法和我們的飲食文化發揚光大?!?/p>
“白天忙著燒祭品:豬頭、全雞、大魚、大肉,都是裝大盤子的。吃過夜飯之后,把兩張八仙桌接起來,上面供設“六神牌”,前面圍著大紅桌圍,擺著巨大的鋁制的香爐蠟臺。桌上供著許多祭品,兩旁圍著年糕。
我們這廳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邊是五叔家,左邊是嘉林哥家,三家同時祭起年菩薩來,屋子里燈火輝煌,香煙繚繞,氣象好不繁華!”
這是豐子愷筆下的春節,充滿了滿滿的儀式感。過年習俗看似繁多,但歸根結底,它的指向也只有一個——家,它的追求也只有一個——團圓。吃一桌豐盛的飯菜,和家人在一起,過一個團圓年。尋常煙火里,藏著中國人最綿長的溫柔。
記者:司曉帥、丁春雨、趙紫羽、蘇亦薇(實習)
報道員:張棋銘
編導:胡函博
演播:胡函博、陳兵
制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出品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