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鬧春”,舞出鄉村振興精氣神兒
穿、騰、躍、翻、滾、纏,百余人身著華服,矯健地快速移動,九條龍隨之舞動身子,龍出宮、龍穿身、臥龍飛騰……耀眼的金鱗在喧天鼓聲里閃著光芒。大年初一,臨邑縣臨盤街道舞龍隊“小試牛刀”,傳承24年的九條巨龍被“喚醒”,一出“九龍鬧春”讓龍年第一天倍加歡騰。
“龍頭看龍珠,龍身隨龍頭,龍尾跟龍身,凝神聚氣,勁兒往一處使,才能舞‘活’一條龍。”半個月前,臨盤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朱國棟就開始置辦道具、篩選隊員、組織訓練。他介紹,每條龍9節龍身、一個龍頭、一個龍尾,外加龍珠,還需要3名替補,九條龍總人數在150人左右。“人多有氣勢,舞的就是一個精氣神兒。”
2000年,也是一個龍年,原張寨鄉、太平寺鄉和營子鄉合并為臨盤鎮,鎮黨委決定通過開展傳統舞龍表演的方式,增強干部群眾的凝聚力,組建了9支隊伍。多年來春節舞龍成了臨盤的傳統項目,堅持至今。
如今的“九龍鬧春”有直躺舞龍、龍尾高翹等22個動作。“寓意國家繁榮昌盛,人民生活越來越好,各項事業龍騰虎躍更上一層樓。”領隊張光建告訴記者,“九龍鬧春”舞龍表演已成為市級非遺,也成為德州春節期間文藝展演的“保留項目”。
臨盤街道辦事處機關工會主席盧雙紅參加舞龍隊已經22年,先是舞“龍尾”,近幾年開始舞“龍身”。“我已經40歲,龍尾太耗體力,交給年輕人了。”她說,來鎮上工作的年輕機關干部通過“舞龍”訓練,能更好地融入這個集體。
今年,除了雷打不動的兩支隊伍由機關工作人員組成外,其余7支隊伍主要組成人員是臨邑一中臨盤分校的高中生。招募隊員前,學校團委的社團負責人鄭景瑞給學生家長發放了“明白紙”,闡明了“舞龍”的意義:讓學生了解這一傳統文化,培養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
“家長和學生們很支持,盡管需要留校排練到臘月二十五,沒有一個學生喊累。”看完學生們的首場表演后,鄭景瑞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充滿力量和希望,這九條龍能一直舞下去。”
馬孝鵬今年讀高二,家就在臨盤街道,他的父親也曾參加過街道的舞龍隊。“過年跟著大人看舞龍是必不可少的‘節目’,父親還教過我簡單的動作。如今自己上場,讓這個龍年春節更有意義。”
“這么多年,我們舞龍隊伍里有黨員干部、村民、學校老師和學生,還有企業負責人和員工。舞起龍來,大家統一聽從指揮,離了誰都不行,齊心協力才能辦成事。”張光建說。
“這個龍年,要把22個動作一一分解,以圖文形式記錄下來,鼓點也要簡譜化。”臨盤街道黨工委書記張萬里說,“舞龍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百姓精神生活更加富足,也將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記者 張雙雙 通訊員 任清松)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