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海絲”記憶 感受一城文脈——“文化拾遺 魅力泉州”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行紀實
探尋“海絲”記憶 感受一城文脈
——“文化拾遺 魅力泉州”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行紀實
2021年7月25日,隨著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的那一聲落錘,“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起點之一,泉州幾乎囊括了絲綢、茶葉、瓷器以及中國功夫等極具象征意義的東方文化符號。
近日,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等舉行的“何以中國?向海泉州”網絡主題活動在福建泉州舉辦。作為活動重要組成部分,光明網、福建省委網信辦、泉州市委網信委等同期舉辦“文化拾遺 魅力泉州”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行。來自中央及地方的媒體記者圍繞“中華文明探源”“一帶一路”等核心命題,深度挖掘泉州“海絲起點”“非遺文化”兩張代表性名片,以全媒體方式描繪“海絲城市”的文脈印記,以觀一城文脈、知古今春秋的視角對“何以中國”作出全新詮釋。
媒體記者調研參觀晉江經驗主題館
清源山老君巖石像
傳承歷史文脈,延續城市記憶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包含了22個遺產點,涵蓋了社會結構、行政制度、交通、生產和商貿諸多重要文化元素。歷經千年的歷史鉤沉,從昔日刺桐港到今天泉州城的歷史沿革,貫穿起了這座文化名城古代與現代之間的密切聯系。
“22個遺產點不是孤立的存在,也不是靜止的存在。”泉州市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這樣說。這次媒體行的線路設置中,既包含了泉州府文廟、九日山、清源山等歷史文化遺產元素,也有梧林傳統村落、永春達埔、蟳埔文化村等非遺的聚集地,更有可以直觀展現泉州在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地位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它們,猶如一串璀璨的文化明珠見證著歷史輝煌,引領著人們探尋中國海洋文明的東方色彩和時代影響。
名碑奇石、峰巒疊翠、密蔭幽澗、萬木競秀。1月30日上午,采訪團隊從清源山口拾階而上,穿過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抵達了老君巖石像的前坪。這里不僅有國內現存最早、體量最大的老子石雕造像,還聚集著伊斯蘭教圣墓、九日山摩崖石刻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人說這里‘滿山都是文化,滿山都是歷史’,也有人說‘在這里可以和歷史文化撞個滿懷’。可謂是涵天下之異同,納百川之文化。”清源山管委會工作人員黃蓉萍這樣說。
“在這里體驗‘簪花圍’,拍給泰國朋友們看,期待更多人來到這里!”在泉州市豐澤區蟳埔村,泰國華人張愛玲頭戴“簪花圍”背靠“蚵殼厝”,面對鏡頭擺出各種美麗姿勢。曾經的千年小漁村如今已然成為了網紅打卡地。“再苦再累,只要頭上有花,日子就不會太苦。”蟳埔女文化推廣者黃麗泳說,“簪花圍”熱潮正在改變當地人的謀生方式,越來越多村民從漁場轉戰商場,從售賣魚貨轉入民俗、文創、餐飲等,成為新潮的“討海人”。
“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有人把它們稱為“五留”,也正是因為這一規劃原則,讓“原汁原味、修舊如舊”的晉江梧林傳統村落令人嘆為觀止。在這里,既能品嘗閩南風味下午茶,感受茶文化相關的禮儀與技巧,還能觀看南音、木偶戲、高甲戲等非遺表演;在這里,幾乎一樓一故事,閩南官式大厝、中西合璧民居、哥特式建筑、古羅馬式建筑等隨處可見,不僅是閩南文化的縮影,也是南洋華僑文化的體現。
“一時失志不免怨嘆,一時落魄不免膽寒……”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愛拼才會贏》已經不僅僅是一首歌曲,更是很多人的勵志箴言。晉江經驗主題館全面展示了“晉江經驗”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的成果,以及在“晉江精神”引導下民營經濟砥礪前行的精彩故事。
晉江梧林傳統村落內的南音表演
創新文化傳承,推動“出圈”“出彩”
“遠看是紙,近看是瓷!”前段時間,一條短視頻火熱出圈,吸引了不少網友關注。畫面中,磚頭上放著一沓薄如蟬翼的白紙,如非近距離特寫,很難分辨白瓷材質,造型、質感無不令人驚嘆。在泉州德化,像這樣的佳作還有許多,這門手藝歷經千年仍在延續。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德化白瓷猶如一個符號,向世界傳遞著中國聲音。“因為瓷器不會腐爛,在不少沉沒的海船中,都有發現古代遠銷海外的德化瓷。比如,‘南海一號’沉船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明良告訴記者,德化制瓷技藝一代代傳承至今,正是“燒”和“造”兩種技藝的傳承與完善,才成就了“中國白”的美。“沒有創新的傳承是沒有生命力的,我們需要適應時代、適應社會,要走進更多人的生活當中,這份技藝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延續。”陳明良說。
在當地,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棒”文化傳承、傳播。在德化太平宮窯外的展廳里,記者們遇到了“95后”手拉坯師傅張文德。“年少不覺白瓷好,長大才知白瓷香。”張文德說,自己能夠埋頭打磨技藝更多是源于喜歡,將熱愛與技法創意相結合,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才會“不一樣”。“傳統手藝創新其實很難,但相信只要用心去做,傳統技藝肯定能更好地延續。”張文德說。
“借助新媒體傳播,讓更多人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不僅是‘吸睛’‘出圈’,也是文化弘揚的一部分。”陳明良深有感悟地說,這幾年他們這代老藝人也在不斷招收年輕學生,他們大多從小接受過專業的美術教育,這讓技藝創新傳承有了更多地可能。
同樣作為當地海外貿易高度發達、多元文化融合繁榮見證的還有泉州府文廟。這里的高等級的建筑規制,與宋元時期海洋貿易發展帶給泉州的文化教育繁榮,共同形成了相互佐證的文化現象,代表著泉州多元文化體系形成中“文化傳承有序、思想協同發展”的典范。
“要講究‘系統性’,做到科學保護、規劃先行。”對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主任、研究館員何振良介紹,在過去的十多年里,當地開展了系列文物建筑保護修繕工程,一直堅持“最小干預”原則,采取“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不改變文物原狀”,保持古建筑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讓這處千年文脈再現璀璨風華。
光明網全媒體團隊多機位拍攝蟳埔女“簪花”
一次全媒體報道實踐,一段踐行“四力”的體驗
在為期三天的媒體調研中,來自中央媒體及福建屬地網絡媒體的記者奔赴基層一線,深度參與、隨采隨發,以全媒體視角挖掘每個點位蘊含的精彩故事、可視表達,圍繞“海絲拾遺”“我家鄉的文明遺存”“非遺里的泉州”“文物里的泉州故事”等主題及新媒體端話題,推出系列“吸睛”又“點睛”的特色內容。其中,既有微紀錄片、視頻專訪等深度報道,又有圍繞采訪點位產出的海報、Vlog、移動直播等輕量化產品,成為“網瞰”這座海絲城市的重要入口。
活動期間,光明網立足文化特色和新媒體端優勢,聯合國家文物局新聞中心、泉州市文物局,推出“文物會說話”系列有聲海報。本組產品甄選泉州灣后渚港宋代海船、唐許氏故陳夫人墓志、五代波斯孔雀藍釉陶瓶等8個當地典型文物,通過AI配音形式,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文物背后的海絲故事,在光明網各端口以及國家文物局官微陸續發布后,多次登上新媒體平臺熱搜榜。
在本次媒體行中,多位網絡大V也參與其中,近距離感受世遺之城的文脈與活力,并在個人賬號上記錄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作為中國向海外開拓的重要支點之一,‘向海泉州’承載著中華文明與世界溝通的紐帶。我們在泉州感受到的是‘入寶庫而不得窺其全狀’的深刻印象。走進泉州猶如打開‘一卷書’,而且書中充滿了厚重的文化質感。”網文作家、知名歷史博主康晨這樣說。
以泉州府文廟為例,網絡大V、文化歷史學者“@沅汰”表示,自己曾經調研過北京、曲阜、南京等多地的文廟,泉州府文廟整體建筑風格獨特,屋頂“翹腳飛檐”的燕尾脊、正脊裝載的“龍”形配飾非常生動,種種細節都是記錄海絲之城歷史的生動注腳。
90后網絡大V楊志豪也嘖嘖贊嘆:“泉州可謂是一座‘寶藏之城’,也是世界文化交流之城。如今站在這片土地上,依然能感受到先民們的智慧和那股拼搏的韌勁兒。”
“這不僅是一次媒體行,也是一次生動的文化之旅;不僅是一次各家網絡媒體各展所長的全媒體報道實踐,也是一次深入基層、踐行‘四力’的體驗。”國際在線記者黎萌說。(文/圖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高建進)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