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進行時】“一毫米都不能差”
【春運進行時】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兩條鐵軌的標準距離是1435毫米,一毫米都不能差。”零下20多攝氏度,趴在軌道上,拿著道尺仔細檢查。2月2日清晨,在通灌線鐵路線路上,鐵路職工柳鑄和工友們正跟師父賀輝前往凍害處,腳踝深的雪地里,他們肩扛手抱著幾十斤的設備穿進群山峻嶺中,只為春節歸鄉的旅客安穩到家。
春運列車密集,高強度的運轉下,鋼軌也會疲勞,檢查軌道、整治鋼軌凍傷就成了鐵路線路工的重要任務。
“摘鉤,兩邊壓住,推!”今年春運的換軌工作,師父賀輝全程監管指揮,班組中的小伙子們渾身是勁,手腳利索地用吊軌車將1500公斤重、25米長的新軌拽上車道,再踏著沒過腳踝的積雪,將新軌運到受損軌道處后進行重組安裝。“掛鉤!前后一起,放!”兩小時后,從吉林通化開往遼寧丹東的列車就要途經此處,他們必須趕在限定的封閉時間內將受損軌道更換完畢。
“看好了,我先示范一遍。”柳鑄握著鐵棍和工友們把鐵棍杵進石砟。“好!一起使勁!”冬天的工作棉服里外3層,使得7個小伙子的動作略顯吃力,他們邊干邊鼓勁,“嘿颯!嘿颯!……”沒多久,一條約2600斤重、22米長的受損軌道被翻滾著撥了出去,每個人都累得滿頭大汗,衣領附近結了一層薄薄的冰碴。
山區鐵路冬季自然環境惡劣,橋高路遠、點多線長,在地勢復雜的環境中,測量軌距、檢查軌道水平線、撤換墊板、更換鋼軌……“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對于與柳鑄同一班組的安忠偉而言,當初跟師父賀輝學換鋼軌的一幕幕仍記憶猶新。
“師父,我先上。”教學第一天,安忠偉拎著翻軌器躍躍欲試。
“先別著急干,穩當住,熟悉流程是安全第一關。”一米鋼軌的重量約60公斤,大多數鋼軌都在20米以上,最輕的也得一噸多,線路工操作不當會有骨折的風險。對于這些剛入門時平均年齡不足21歲的“鐵路新兵”,賀輝要求他們在將每個步驟刻進大腦之前,絕不能貿然施工。“出徒了!”賀輝笑容爽朗,自豪地告訴記者,經過3年的實操鍛煉,這個班組的年輕人已能夠自如地在手中擺弄數千斤重的鋼鐵長龍。
“火車來了,下道避車。”傍晚7點,防護員的聲音在長白山余脈的山谷里回蕩。此時,這些“鐵路新兵”手指凍得通紅、僵硬,渾身卻熱氣蒸騰。列車疾馳而過,柳鑄站在一旁仔細觀察。“每一個火車輪子在鋼軌上順暢平穩地轉動,嚴絲合縫。”他咧嘴一笑。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3日04版)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