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悟方法論】守正創新,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學習金句】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實踐分享】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陜西省西安市依托文化資源運營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灰黑的瓦、牙白的墻、朱紅的欄……走進街區,游客們仿佛穿越回了唐朝的長安。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是集市井體驗、沉浸演藝、百藝手作等為一體的沉浸式主題街區,自2022年4月28日開業以來,日平均接待游客超過7000人次,至今已累計接待游客超350萬人次,被列入“沉浸式文旅新業態示范案例”。
“非遺”助力,激活旅游發展澎湃新動能
這個冬天,“冰城”哈爾濱“火”遍了大江南北。澎湃的旅游新動能背后,是哈爾濱底蘊豐厚的冰雪文化,其中就有一項歷史悠久的黑龍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冰雪雕技藝。冰雪雕技藝被稱為“減法的藝術”。創新技藝、開發特色產品、開展研學活動……冰雪旅游持續帶動冰雪雕技藝傳承升溫,游客們在欣賞冰雪美景的同時,也能直觀感受到精湛的雕刻技藝賦予冰雪的文化韻味和獨特魅力。
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發展,讓文物“活”起來
敦煌研究院專業數字化工作團隊積極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逐步建立起準確、真實、高清晰度的“數字敦煌”資源庫,成為數字時代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寶貴資源。今天,“數字敦煌”已成為面向全球傳播敦煌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知名品牌,昔日不可移動的石窟文物插上數字技術的翅膀,飛向世界各地、進入千家萬戶。2023年,參與式博物館“數字藏經洞”上線,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開啟沉浸式線上文博之旅。
【專家解讀】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導,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邵明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為新時代文旅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文旅融合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充分研究和挖掘文化資源。我國5000多年的文明史積淀了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這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巨大財富,是發展文旅融合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我國文旅融合可以實現且能夠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底氣。
一要高度重視文化資源的研究與闡釋。文化資源研究是文旅融合內容建設的基礎和前提。文化資源研究是主要基于歷史學科研究范式,就某一歷史文化主題進行史料建構、事件還原和理論分析的過程,包括歷史文化淵源、發生發展過程、蘊含的思想文化與歷史智慧等。文旅融合若浮于表面,文旅產品便很難打動人心。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活下去”,讓歷史與現實產生連接,是文旅融合內容生產毋庸置疑的主題。
二要加快建設文旅資源數據庫。全面梳理歷史文化資源,建設文旅資源數據庫,是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前提。加快推動文旅數據庫建設,文化和旅游部門應切實履行文旅資源普查、規劃、開發和保護職責,統籌利用現有博物館、文化館、非遺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資源,分級做好文旅資源普查。作為市場主體的文旅企業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建設自身的資源數據庫。文旅資源數據庫是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文化新基建,將為高質量推動文旅融合內容建設奠定良好基礎。
文旅融合就是文化和旅游相互滲透與有機融入,通過不同形式的載體呈現歷史文化資源,講述歷史故事,通過文旅產品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有思想、有文化、有價值意義的情感體驗。目前,文旅融合大致有以下五種創意轉化模式。
第一,全新景區創意。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打造全新景區,如尼山圣境依托孔子誕生地尼山建設大型儒家文化旅游目的地,無錫拈花灣小鎮依托靈山佛教文化建設以禪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小鎮,大唐芙蓉園依托大唐盛世文化建設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等。這類創意轉化模式往往具有較強的帶動性,能夠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第二,故事場景創意。這類創意主要是結合地方文化資源,通過故事講述再現特定歷史場景,如《印象劉三姐》《印象武隆》等“印象系列”、《又見平遙》《又見敦煌》等“又見系列”、《只有河南》《只有峨眉山》等“只有系列”這類文旅演藝。
第三,文創產品創意。近年來,我國景區文創產品創意成效顯著,特別是以故宮文創、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圓明園文創雪糕、成都大熊貓文創等為代表的景區文創,通過IP賦能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第四,研學游創意。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就出臺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為研學旅行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當前,紅色研學、文博研學、鄉村研學等研學游活動備受熱捧,不少文旅企業也結合地域特色文化推出了一系列適應不同年齡段、不同需求的研學游創意產品。
第五,文旅節慶策劃創意。結合地方特色文化策劃創意節慶活動,如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濰坊國際風箏節、河南洛陽牡丹文化節、青島國際啤酒節、烏鎮戲劇節、西塘漢服文化節、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等,提高本地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上述五類創意中,第一類屬于重資產、大投資,第二類屬于大制作、大投資,后三類投資相對較少,但共同的特點是基于地方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創意轉化成規模不一、形態各異的文化旅游產品,創意在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文旅融合創意轉化模式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五類,特別是隨著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在文旅融合中的運用,文化科技創意也呈現較快發展態勢。
創意性是文化產業的重要屬性,成功的創意是多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文旅融合內容生產有賴于創意轉化,但如何能產生創意并且實現創意轉化卻并非易事,這需要多層面的條件支撐。
一是秉持風險意識和容錯思維。創意性最大的問題是存在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并非所有的創意都適合轉化,也并非所有轉化的創意都能成功,鼓勵創意、允許失敗,是發展文化產業所必須具備的態度。
二是為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近年來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江蘇省等相繼出臺文化創意產業或文化產業人才新政,加大文化創意人才引進力度,在全社會發揮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是加強文化創意人才培養。高校是人才培養主陣地,高校要重視培養文化產業交叉學科人才,并在制度設計、學科規劃、資源投入等方面予以傾斜。
四是高度關注數字技術在文旅融合內容創意中的運用。文化產業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技術發展史,技術改變了文化產品的存在形態和存在方式,每一次技術領域的巨大革新都帶來文化產業的深刻變革。文旅融合內容創意也不能忽視與技術的結合,數字文旅產品有著巨大的市場消費需求。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