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泰山丨祠畔靈池歲月深
□馬輝 文/圖
地處岱頂碧霞祠之側(cè)的泉中之冠玉女池,是人們公認的碧霞元君信仰發(fā)源地。圍繞玉女池的沿革變化,有許多神奇的歷史故事。迄今屹立于岱頂?shù)谋滔检舻男藿?,碧霞元君信仰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華人地區(qū)的傳播,以及具有極高歷史和藝術價值的秦泰山刻石的保存與流傳,都與玉女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明末文人蕭協(xié)中《玉女池》中的詩句“琳宮高揭碧山岑,祠畔靈池歲月深”,便是對玉女池悠久歷史及深厚文化的最好注解。
碧霞元君信仰發(fā)祥地
玉女池,亦稱玉女泉,位于岱頂碧霞祠西墻外,原為池,清代砌為井,山巖裂隙水在此處流出而成泉。歷代志書記載此泉為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信仰發(fā)祥地。
清聶鈫《泰山道里記》引宋元時期學者馬端臨《文獻通考》稱:“泰山玉女池在太平頂,池側(cè)有石像,泉源素壅而濁。宋真宗東封,先營頓置,泉湍涌上徙升山,其流自廣,清澈可鑒,味甚甘美。”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七十載:“宋真宗趙恒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東封泰山時,在玉女池內(nèi)發(fā)現(xiàn)玉女石像,‘頗摧折,詔皇城使劉承珪易以玉像,既成,上(宋真宗)與輔臣臨觀。辛酉遣使礱石為龕,奉置舊所,令欽若致祭’,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建玉女祠奉祀?!睆拇吮滔荚慊鸫笫?,玉女池也名聲大噪。后玉女祠改稱昭真祠,金代泰山道士張志純主持重修泰山玉女祠后改額為昭真觀;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憲宗昭修昭真觀,19年功成后賜額“碧霞靈應宮”,碧霞元君名號由此確立;清乾隆五年(1740年)6月,原祠火毀后重建,額題“碧霞祠”三字。
△岱頂“天柱”石(俗稱斯碑崖)下玉女池旁劉袞題記刻石(刻于宋元祐丁卯年,即1087年)
?
玉女池側(cè)有巨石高聳,巨石黝黑若鼎,石上有明人查志隆題“天柱”二字,秦李斯篆書“泰山刻石”曾嵌石內(nèi),所以此石又稱“斯碑崖”。明弘治四年(1491年)夏,泰安知州胡瑄重浚岱頂玉女池,池周甃以石,上覆亭,并撰碑記之?!短┥降览镉洝份d:“古玉女池屬大辟祠基適掩于正殿龕座下。今祠東有圣水井,西有玉女池并建亭,遺跡皆后人附會耳?!?/p>
現(xiàn)玉女池已甃為深井,并加鐵蓋,泉脈仍旺,雨季日出水量約5立方米至10立方米,僅作消防用水。《山東省志·泰山志》將玉女池列為泰山七十二名泉之一,2007年6月,玉女池被泰安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評定為泰山十大歷史名泉之一。
玉女池與秦泰山刻石的流傳
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距今已2240多年。此刻石原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泰山時所刻,共144字;后半部分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兩刻辭共222個字,均為丞相李斯奉命書丹,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頒布的全國通行的字書“小篆”書寫。秦篆刻石現(xiàn)僅存秦二世詔書10個殘字,又稱“泰山十字”,秦篆刻石對后世的書寫文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淌⒂跇O頂正南,明正德、嘉靖年間由原址移至玉女池旁,清道光年間移至山下岱廟。秦泰山刻石保存至今,可謂跌宕曲折,歷盡驚險。它的幾次歷險,與玉女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秦刻殘石(現(xiàn)存岱廟)
秦篆刻石刻立后,歷經(jīng)風雨滄桑,刻石文字逐漸磨滅。宋大觀二年(1108年)春、政和三年(1113年)秋,金石學家劉跂兩次宿泰山,“見其石埋置土中,高不過四五尺,形制四方而非方,四面廣狹皆不等”。劉跂親自摹拓,得字“二百二十有二,其可讀者百四十有六”,后編成《秦篆譜》一書。此時刻石尚在原址。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王世貞《游泰山記》載:元君祠“其右為御史所棲(指明代西宮署)。后一石三尺許,刻李斯篆二行。一石池,縱廣及深具二尺許,亦曰玉女洗頭盆也?!笨芍藭r秦篆刻石已移至玉女池旁。至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學者吳同春再登泰山,在《續(xù)游泰山記》中說:“復讀秦篆碑,苦三面嵌壁,令數(shù)力士出諸壁,乃知僅存劉所云之半。滌洗榻摹,字形隱隱莫辨,與無字碑瑩澤無異?!薄傲顝颓队诒?,恐數(shù)千年物,又損壞自今日也?!闭f明此時秦篆碑正鑲嵌在石壁間。
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前后,北平徐某在岱頂玉女池榛莽中覓得秦篆刻石,僅存二十九字,便移置于碧霞宮東廡,并跋記此事。
清乾隆五年(1740年)六月二十四日,岱頂碧霞宮大火,殿宇、器物焚毀殆盡,秦篆刻石亦在火災中迷失。嘉慶二十年(1815年),新任泰安知縣汪汝弼聽聞岱頂一趙姓老人,年九十余,數(shù)十年前甃玉女池時曾見一殘石依稀有字,即告“雅志好古”的前任知縣蔣因培,蔣公即同邑人柴蘭皋,于岱頂玉女池古井內(nèi)“縋井求之,得殘石二,尚有十字”,汪汝弼遂將原石嵌于山頂東岳廟(原址在大觀峰前)西新筑之室,即所謂“寶斯亭”(后稱“讀碑亭”)中(民國《重修泰安縣志》,周郢《柴蘭皋與秦篆卷軸》)。道光十二年(1832年)四月,東岳廟坍塌,砸毀寶斯亭。泰安知縣徐宗干“亟索殘石于瓦礫中”,委道士劉傳業(yè)將秦刻殘石移往山下,嵌置在岱廟西雨花道院東壁間,并寫跋記其經(jīng)過。
光緒十六年(1890年),秦篆刻石被盜,縣令毛澂嚴加追查,大索十日,終于在城北門外小橋下發(fā)現(xiàn),后重置于岱廟院內(nèi)。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知縣俞慶瀾為防刻石遭風雨剝蝕,在岱廟環(huán)詠亭前鑿石為屋,將刻石及徐宗干跋和自己寫的序共三石嵌砌其中,周圍加鐵柵欄保護。1928年春,國民黨山東省政府臨時駐泰安,改岱廟為中山市場,環(huán)詠亭被毀,移殘石及徐宗干、俞慶瀾題跋碑于東御座院內(nèi),修筑一門式碑龕,將三石嵌于其中。新中國成立后,碑正面鑲裝玻璃保護。
有關玉女池的詩文
歷代有關泰山、泰安的古籍,包括志書、文獻、散文游記、金石碑刻等,均有關于玉女池與秦篆刻石的記載,歷代文人雅士專寫玉女池的詩詞、歌賦也不在少數(shù)。
“玉女何年去,名猶在水濱。云疑畫眉客,月似洗妝人。風外聽鸞珮,天邊憶鳳輪。不逢仙子降,空拂鏡中塵。”這首《玉女池》是明代詩人、御史馬三才的暢想之作,原載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鹽運司刊行、查志隆編著的《岱史》。玉女去了,仙女之名還在;站在玉女池邊,白云好似眉清目秀的女客,月亮就像精心梳妝打扮的仙女;風外能聽到雕有鸞鳥的玉佩聲響,天邊好像是乘仙車飛來的鳳凰;要是碰不上仙女降臨,不是空對著明鏡一樣的泉水拂去身上的灰塵了嗎?玉女池,多么誘人的自然景觀!
“山池水碧澄,照徹芙蓉面。玉女時往來,彩云飛片片?!边@是明朝直隸無錫人、曾任浙江參政的著名詩人、書畫家龔勉描寫玉女池的一首詩,題目就叫《玉女池》,原載《岱史》。從詩中可以看出,自明弘治四年(1491年)夏泰安知州胡瑄重浚岱頂玉女池至作者寫此詩時,玉女池仍是泰山著名景點。池水碧澄,清澈潔凈,映照著玉女的面容像荷花一樣鮮艷嬌美。天仙玉女常來常往,空中片片彩云飛舞,此地此景,令人神往。
“琳宮高揭碧山岑,祠畔靈池歲月深。藻色綠縈元女發(fā),鏡光清徹道人心。翻疑借液銀河近,肯信涵虛玉露侵?;秀彼骑w白篆,冷冷清怳起長吟?!边@是明末泰安人蕭協(xié)中(?—1664年)撰寫的詩《玉女池》,詩前載有作者對玉女池景物的描寫:“池在岳頂元君祠右,深浤不涸,傳為碧霞手濬,或亦澣濯地也?!痹娸d明末蕭協(xié)中著《泰山小史》。碧霞仙宮高聳在仙山山頂,祠畔玉女池歲月久遠歷盡滄桑。綠色的藻類植物好像仙女的長發(fā)在清澈泉水中縈繞,泉水如鏡道出了人們虔誠的心愿。反倒讓人懷疑這是借來的附近銀河的玉液,但我相信藍藍的天空倒映水中,這是仙女送來的甘露。水云相交仿佛飛來了漂亮的白篆書,清清的水波就像吟起了長長的詩文。讀此詩,簡直就像置身于仙境一般!
現(xiàn)在,玉女池早已失去當年的風姿,但舊跡尚存,“名猶在水濱”。如果對其進行合理整治,使之恢復“藻色綠縈元女發(fā),鏡光清徹道人心”的原貌,成為岱頂一處新的景觀,豈不妙哉!對此,我們熱切期盼!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lián)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