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用好督察和執法“利劍”守護綠水青山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記者李皓若 陳陽 通訊員 張瑞泉 陳昌倫 審核 陳茂榮)大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九曲黃河奔流入泰,滋養萬物,奔涌前進,蜿蜒入海。泰安,在時代的進行曲中,見證著黃河的澎湃步伐,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鋪展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畫卷。
? ? ? ?近年來,全市生態環境系統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污染防治攻堅戰為主線,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用好督察和執法“利劍”,全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去年,泰安被國務院列為生態環境領域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的9個地市之一,榮獲國務院督查激勵,實現了泰安督查激勵零的突破,抬頭可見的天空藍、低頭可見的河水清正持續為群眾的幸福感加碼。
? ? ? ? 打好“三大戰役”
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
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體、潔凈的土壤,既是群眾關切、社會關注,又是發展之基、治污之要。市生態環境局堅持點面結合、標本兼治、系統治理,部署開展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臭氧污染防治、南四湖東平湖流域水質保障等“八大攻堅”行動,實施重點攻堅任務62項,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去年1—11月,全市空氣質量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5位;水環境質量位居全省第3位,6個國控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國控地下水考核點位水質穩定達標,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
打贏藍天保衛戰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聚焦工業、燃煤、機動車、揚塵等領域,我市全面啟動工業污染源深度治理、VOCs污染治理達標等16項行動,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三大標志性戰役。石橫特鋼在產工序完成全過程超低排放改造,達到環保績效A級標準;多家焦化企業、水泥熟料企業、水泥粉磨企業完成全過程超低排放改造工程,122家涉VOCs企業完成原輔材料替代或部分替代,25家企業完成治理設施提標改造;9328輛柴油車被聯合抽測,47家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實現檢查全覆蓋。
清流繞城宛如畫,一泓碧水潤民生。在泰安,一條條河流蜿蜒流淌,串聯起一幅幅水清岸綠的生態圖景。我市協同推進“兩清零、一提標”,改造泰城37處雨污混流點位,排查污水管網937.6公里,改造雨污合流制管網83.5公里,完成6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完成3577個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實施重點流域綜合治理,東平湖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被評為國家級美麗河湖。“整縣制”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3339個行政村全部完成生活污水治理,農村黑臭水體實現“動態清零”。
以更高水平全力守護“一方凈土”,去年我市更新發布54家年度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完成464個重點建設用地空間信息確認工作,土壤安全利用措施全方位有效落實。開展危險廢物“百日攻堅”行動,排查重點工業企業485家。持續開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梳理轉辦問題986個。建立“衛星遙感——現場核查——遙感回頭看”固體廢物環境監管新模式。“無廢城市”創建、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兩項國家示范工程成效凸顯,“中華泰山、無廢泰安”創建成果在杭州“無廢亞運”主題活動上展播,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典型經驗在全國2023年地下水污染防治技術與方法學術會議上匯報交流。
△東平湖濕地。通訊員 張瑞泉 攝
? ? ? ?壓實生態環保責任
督察整改扎實推進
督察是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我市堅決扛牢督察整改政治責任,堅持問題導向、敢于動真碰硬,綜合采用調度、督導、預警、督辦、約談、問責等手段,切實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目前,第二輪中央和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的57項問題,整改完成40項,按序時進度推進17項。
火車跑得快,需靠車頭帶。我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環保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和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召開環委會全體會議,拍攝突出環境問題警示片,通報各級問題整改情況,組織各級各有關部門單位集中觀看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曝光的典型案例,在全市范圍內啟動“排雷行動”,部署開展起底式大排查大整治活動。去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先后組織召開會議41次,市領導作出批示24次,開展調研24次,極大地推動了工作落實。
為做好調度督導,我市建立整改工作臺賬,每月開展一次全口徑整改任務清單化調度。實施市委常委包保、聯合督查、部門督戰、縣(市、區)督導“四級督導”模式,常設10個督導組,由縣級領導帶隊,持續對整改情況開展督導。同時建立預警督辦機制,對整改進展滯后、存在逾期風險的,提前介入,及時預警提醒,加密調度督導頻次,重點問題實施督辦,并在全市范圍內進行通報,相關情況納入對縣(市、區)考核扣分事項。去年以來,對各級各部門單位下達督辦函9份、通報14期,對30項督察整改任務事項進行預警提醒,對5項任務進行盯辦。對經預警、督辦、通報后仍不見成效的,對相關縣(市、區)政府、功能區管委會和市直部門相關負責人進行約談;對環保責任不落實、整改工作不力、逾期未完成整改及虛假整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的,嚴肅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責任。
△青頭潛鴨。通訊員 陳昌倫 攝
? ? ? ?加大環境執法力度
對環境違法行為保持高壓態勢
打造一支強有力的執法隊伍、不斷提升執法效能,是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堅強保障。我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執法大練兵為總抓手,全面加強執法能力建設,執法大練兵成績保持全省前列,在全省2023年大練兵技能比武活動中獲得佳績;第三輪次、第八輪次監督幫扶分獲全國第一名和第五名。在2023年統籌強化監督第二階段入河排污口溯源執法現場監督檢查中獲得全國第一名。
堅持日常執法與專項行動協同推進,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嚴格落實“雙隨機、一公開”制度,通過雙隨機方式出動執法人員2200余人次,檢查污染源1100余家次,發現存在問題企業150家次。同時,根據市生態環境局中心工作,開展涉氣重點行業、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等專項執法行動11次,大幅提升了環境執法效能。深入開展“兩打”專項行動,查處自動監測數據環境違法案件9起,移送公安機關刑事立案7起;查處涉危險廢物違法案件11起,向公安移交刑事立案7起,批捕犯罪嫌疑人5人。
堅持嚴格執法與文明服務協同推進,我市將文明服務納入執法監管全過程,實行差異化執法,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對違法企業“無處不在”,將環保管理水平先進的490家企業納入正面清單,推行“提醒式”執法,對違法行為首次被發現且應受到的處罰金額不足5萬元、積極履行生態損害賠償責任、自立案之日起60日內足額繳納生態損害賠償金的,依法依規可不予處罰,2023年共對正面清單企業減免處罰5次。對重大違法行為零容忍,去年共立案處罰96起,罰款金額1200余萬元,持續對環境違法行為保持高壓震懾。
堅持現場執法與非現場執法協同推進,我市在做好現場執法的同時,不斷探索環境治理“智慧監管”新模式,充分運用走航監測、無人機監測、在線監測、用電監控等科技方式,持續拓展非現場監管。創新實施“走航監測五步法”,在1388家企業6002處點位安裝用電監控,基本實現重點企業用電監控“互聯網+監管”,全市非現場執法比例達到30%以上,最大程度減少了企業負擔。
堅持環境執法與司法協同聯動,我市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行刑銜接工作機制,強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加強與公檢法聯勤聯動,建立案件通報、信息共享、移送、會商機制,研究解決執法過程中的難點、堵點問題,2023年累計召開聯席會議4次,有效加大了生態環境領域違法犯罪行為的聯合打擊力度。
統籌發展和保護兩個關系
生態空間格局更加優化
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我市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我市高規格召開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暨美麗泰安建設推進會,編制美麗泰安建設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和美麗泰安建設的重點任務和實施路徑。全面啟動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深入開展以泰山為龍頭、大汶河為紐帶、東平湖為重點的生態保護治理,累計爭創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4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個、省級“整縣域推進鄉村振興”重點打造區域2個。
堅持服務發展,全市綠色低碳發展底蘊更加濃厚。我市深入開展“四減四增”三年行動,不斷調整優化產業、能源、交通運輸、農業投入“四大結構”;創新“1+3+N”生態環境服務模式,建立污染物可替代總量“指標池”,按30%比例統籌各縣(市、區)替代量,累計審批環評項目366個、規劃項目10個,為247個新建項目辦理污染物排放總量確認手續;充分發揮環評倒逼作用,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助力產業“騰籠換鳥”、轉型升級。
厲兵秣馬,擊鼓催征。去年以來,市生態環境局堅決扛牢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以隊伍建設開創新局面,實施“鑄魂”“正心”“強基”“賦能”四大工程,先后開展了“作風建設年”“作風提升年”活動,大力實施糾“四風”樹新風紀律作風專項整頓、“10種做派”大排查大整治等20余項系列活動,制定實施《泰安市生態環境系統工作人員十二條禁令》等制度文件,高標準錘煉生態環保鐵軍隊伍。環境執法人員向難而行、接續奮斗,用實際行動堅決護衛“藍天、碧水、凈土”。
凡屬過往皆為序章。今年,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將以“作風建設深化年”為統領,堅持督政、督企“雙輪驅動”,充分發揮督察和執法“利劍”作用,將“排雷行動”作為重點工作,縱深開展起底式大排查大整治活動,集中消除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進一步創新執法工作方式,系統推進執法機構規范化建設,深入開展“兩打”專項行動,動真碰硬查處一批大案要案,堅決樹牢環境執法權威。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