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建成綠色礦山57個 總量居全省第二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記者 李皓若 通訊員 滕祥雷 韓長清 審核 晁彤彤)綠色轉型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在礦山企業更是如此。“近幾年來,我們通過綠色礦山創建,不僅徹底改變了礦容礦貌,還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了核心競爭力,實現了扭虧為盈,使企業走上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協調發展的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山東東平宏達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強頗有感觸地說。
走進山東東平宏達礦業有限公司,道路整潔、綠樹掩映、空氣清新,若不是看到井塔和空中鋪設的運輸長廊,很難想象這里竟然是一個年產200萬噸的大型鐵礦山。宏達礦業把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放在重要位置,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將原有拋廢產生的廢石通過回收、再加工,加工成建筑可利用的骨料;將尾礦進行脫水分級,加工成機制砂面向社會銷售,不僅消除了固廢外排造成的土地侵占和污染,實現了資源的吃干榨凈,而且變廢為寶,為企業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綠”為筆,近年來泰安勾畫出綠色礦山建設“新藍圖”,綠色礦山創建工作實現數質并舉。2023年全市新建成綠色礦山7個,年度創建數量居全省第一。截至目前,全市80個礦山已建成綠色礦山57個,其中國家級9個、省級48個,綠色礦山總量居全省第二。
在推進綠色化的同時,我市礦山企業正通過科技創新占領“智”高點。在位于新泰市的山東泰山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翟鎮煤礦,工人面對著眼前的大屏,自如地操控著井下的采煤機。翟鎮煤礦通過建設采掘工作面智能化控制系統、礦井運輸無人化自動控制系統、礦井機電裝備自動化系統、礦井全息數字化平臺集成控制系統等,實現采煤智能化、掘進一體化、輔助自動化、巡檢智能化、信息集成化。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應用打破了翟鎮煤礦依靠成本和人力要素的傳統發展模式,實現了技術驅動、智能引擎的新型發展模式。
立足綠色礦山建設,近年來,我市按照“政府引導、部門聯動、企業主建”工作思路,創新舉措、嚴格標準,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會同市財政、生態環境、應急管理等部門出臺《泰安市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方案》,按照“新建礦山全部達標,生產礦山限期達標”的要求,扎實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我市編寫《綠色礦山創建指南》,指導部門和企業充分掌握政策標準;組織礦山企業先后到浙江、安徽等地學習考察,市內企業開展觀摩交流,做到學有典型、建有標準。
對納入年度綠色礦山創建計劃的礦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技術單位或專家提前介入,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在優化實施方案、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等方面,指導礦山企業找準實施路徑,幫助建立健全管理體系。截至目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積極爭取綠色礦山建設專項資金580余萬元,與省級地勘單位建立技術合作關系,為礦山企業“上門服務”260余次。
對已入選綠色礦山名錄的礦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及時發現礦山存在的問題并督促整改。近兩年,市級累計完成檢查260余次,提出整改建議1000余條。對省級綠色礦山,我市指導加快科技創新和技術升級,累計投入創建資金16億元,提升綠色礦山創建質量,全市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9家。
堅持動態監管和獎懲激勵,我市建立綠色礦山臺賬,每半年對全市礦山企業開展全覆蓋檢查,在市縣兩級設立礦產督察員,采取“雙隨機、一公開”、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和安全檢查等方式,推動礦山“邊開采、邊治理”;在礦產資源、建設用地、財稅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方面持續給予綠色礦山政策傾斜和金融支持,對不符合建設標準的礦山及時移出綠色礦山名錄,停止其受理新的資源審批,限制申請各類財政專項補助資金,以強有力的措施推進創建,全力推動全市礦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為促進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我們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升行動,力爭到2025年底前,全市大、中、小型礦山綠色礦山建成率分別達到90%、80%、70%,全市礦產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礦山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礦區土地復墾水平全面提升,礦業步入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基本建成環境優美、節約高效、礦地和諧的綠色礦業發展新模式。”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礦產資源保護監督科科長賈東亮說。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