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中的泰山③丨影像之謎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訊(記者 劉暢 通訊員 趙靜 高松 審核 王天姿)2015年,泰安市檔案館收錄了一段拍攝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關泰山的日語黑白紀錄片片段。這段堪稱鎮館之寶的獨家影片,攝錄多處泰山風景及兩幅泰山摩崖石刻的影像,目前兩處石刻均已不復存在。
本文中,泰山學者周郢將帶讀者一起探索日文黑白影片及兩處磨平石刻的來龍去脈,搜尋日本軍國主義對泰山及泰安的文化入侵鐵證,揭開一段風云詭譎的泰山抗戰秘史。
日文紀錄片截圖,泰山景色。

日文紀錄片片段。視頻截圖
學者參與研究開啟
2023年3月的一天,知名泰山學者、泰山學院泰山研究院教授周郢應邀趕赴泰安市檔案館。在這里,他與館方工作人員一道,對該館泰山特色檔案數據庫中一件有關泰山的黑白影片檔案展開了鑒定、分析與研究。
日文紀錄片截圖,南天門、十八盤舊影。
“這段黑白視頻,是關于泰山的一個紀錄片的片段。在過去,這個紀錄片我沒有看過。這段視頻的長度只有44秒,它的解說全部是日文的,具體含義還不是很清楚。值得注意的是,在視頻的第35秒出現了兩處石刻,其中一處是‘仰止高山酬夙愿,蕩平王道憶前修’,另一處是‘壯游’,這兩處石刻我在泰山上都沒有見過,不知道現在位于何處。在視頻中,我們看不到石刻落款,也無法確定作者的身份。”認真看完視頻后,周郢對隨同前往的記者表示。
現已磨滅的兩處石刻舊影。視頻截圖
周郢所任職的泰山學院下設外國語學院,該二級學院特色專業之一正是日語,相關師資力量雄厚。經周郢建議,泰安市檔案館館方決定將黑白紀錄片片段交給該學院日語專業副教授樊麗麗翻譯。周郢也對兩處神秘石刻展開了深入研究。
這段日文解說詞究竟是何含義?它能否說明影片的來歷?這兩處石刻究竟位于泰山的什么位置?它們又有著怎樣的故事?這一切的疑問,周郢和他的同事能否揭開最終的謎底?
周郢研究日文紀錄片。視頻截圖
自1962年建館起,泰安市檔案館便開始陸續收錄視頻、影音檔案,伴隨時代的發展變遷和信息載體的更新迭代,近年來,泰安市檔案館建成泰山特色檔案數據庫,音視頻館藏也愈發豐富。這部日文紀錄片片段收錄于2015年,是其中一份較為珍貴的獨家檔案資料。
據市檔案館保管利用科副科長宋緒香介紹,紀錄片片段是從一位東北口音的文物收藏者手中征集來的,當時這位收藏者手中有一盤日文紀錄片的老膠卷,檔案館征集了其中有關泰山的片段。檔案館工作人員也曾向此名收藏者詢問老膠卷的來歷,但他表示,自己也是許久之前從別人手中獲得的,目前早已與那個人失去聯系,因而對此并不知情。
收藏者并不能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檔案館館方于是決定聯系專家學者對紀錄片片段展開研究,這才有了本文開頭周郢應約來館的一幕。
破解日文判定年代
泰山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樊麗麗曾為日本九州大學訪問學者,精通日語及日本文化。收到紀錄片片段后,經過將近一周的潛心研究,她順利翻譯出全部日文旁白。
據樊麗麗介紹,紀錄片片段日文旁白的中文含義為:俗話說“泰山鳴動”,泰山是中國第一山。歷代天子必登泰山,祭拜天地。因此,泰山被認為是帝王之山,但歷史變遷中,不知不覺人們的福禍兇吉都由泰山神支配管理,泰山成為一種信仰,由帝王之山逐漸成為民眾之山。
樊麗麗告訴記者,旁白中的“泰山鳴動”一語,出自日本俗語“泰山鳴動、鼠一匹”,其對應的漢語含義為雷聲大、雨點小。
此時,周郢那邊也傳來了好消息。通過片中人物衣著與游人乘坐山輿的登山方式,他推斷出紀錄片拍攝時間大致為20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
周郢介紹,在紀錄片攝錄的兩處泰山石刻中,有“蕩平王道憶前修”的句子。“王道”“蕩平”出自十三經中的《尚書·洪范》,原文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它指的是君王的道路寬廣而平坦。通過將石刻周邊景觀與當代泰山景觀照片進行比對,周郢判斷出了這兩處石刻此前的所在地。
“這兩塊石刻的位置,應該就在泰山主盤路中天門以北、‘快活三里’這一段的一塊天然巨石之上。但如今這塊巨石上面的刻跡,已經完全看不到了。”周郢表示。
盡管調查有了進展,但紀錄片拍攝者身份、石刻作者身份等其他謎團依舊無解。那么,位于“快活三里”的疑似石刻舊址,又能否為我們提供解謎線索?
周郢現場考察石刻舊址。視頻截圖
“快活三里”考察舊址
為解開最終謎團,周郢決定與檔案館工作人員及記者共同進入泰山,對疑似石刻舊址進行實地考察。
泰山主盤道“快活三里”段,位于中天門與南天門之間。登山者一路攀爬行至此處,因地勢平坦行走輕松、身心愉悅,故取此名。在這里的泰山盤道一側,周郢果然找到了一處表面被磨平的巨石。磨痕呈方形,長寬均約2米,上面似乎曾刻有文字。
“很多字,殘字,仍然可以看出一些殘存的跡象。這是‘仰止’的‘止’字,這是‘壯游’兩個字,‘游’字殘跡較為清晰。現場來看,這個石頭上沒有任何的字跡,但這并不是自然風化的結果,因為它表面十分光潔,自然風化不會呈現這種狀態,是人工有意磨去的。”周郢一邊考察巨石,一邊告知記者。
石刻舊址至此確定,但又是何人在何時將兩處石刻磨平的?在現場,周郢未能發現任何線索。
考察結束后,周郢介紹,自古以來,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庶民布衣都熱衷于在泰山沿途刻石題字。然而,在泱泱歷史長河中,既存在“刻字”現象,也存在“磨字”現象。由于政治風云變幻或其他一些因素,許多石刻的題寫者后來被否定,他們在泰山上留下的石刻,自然也會被有意清除掉。“快活三里”這兩處石刻被磨平,很可能出于同樣的原因。
兩大謎團終告破解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后,日軍第二軍第十師團司令官磯谷廉介率領部隊于同年12月31日占領泰安。據史料記載,在占領期,該部日寇曾在泰山石壁上刻過“皇道無邊”等宣揚軍國主義思想的石刻。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后,該石刻被愛國軍民磨平。
“紀錄片中兩處石刻上出現了‘蕩平王道憶前修’的字句。‘王道’兩個字,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當時侵華日軍宣稱的所謂‘王道樂土’,因此它們的題寫者很可能是侵占泰安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或汪偽漢奸。這兩處石刻之所以在抗戰勝利后被迅速清除,很可能與此有關。”周郢表示。
李海衛講述日寇侵占泰安及泰山的歷史。視頻截圖
據市黨史研究院四級調研員李海衛介紹,日寇在侵占泰安期間,對泰安人民實行了奴化教育,他們在教學內容上處處滲透所謂“中日親善”“大東亞共榮”“皇道”“武士道”等軍國主義思想,還在泰山上四處刻字,大肆宣揚“皇道”“王道”,妄圖壓制、弱化乃至消滅中華文化。抗戰勝利后,國人當然不會允許這樣的宣傳口號在泰山上繼續留存。
雖然未能探尋到具體來源與出處,但通過對抗戰時期泰安及泰山大量史料的研究,周郢依然勾勒出了這部日文紀錄片的大致拍攝背景。“在日本侵華前和侵華期間,日本軍國政府曾經派遣大量的間諜、攝影師進入中國內地,拍攝了許多包含中國風土人情、地形地貌、軍備信息的情報紀錄片。我們看到的黑白影片,極有可能是這些紀錄片之一。”周郢表示。
市檔案館保管利用科副科長宋緒香介紹,這段日文解說詞的內容說明,當時有相當一部分日本人對中國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十分了解,可謂“中國通”。這些情況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當時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大好河山覬覦已久,他們發動侵華戰爭又是多么處心積慮。
侵華時期,日寇在泰山刻寫軍國主義口號“皇道無邊”。
勿忘國恥強我中華
在為侵略行徑樹碑立傳、歌功頌德時,那些侵略者不會想到,中國人民不可欺、中華民族不可辱。
面對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侵略者窮兵黷武、機關算盡,最終難逃慘敗滅亡的下場。
侵華前夕與侵華期間,日本侵略者與其黨羽幫兇在華錄制的一部部情報影片,與在泰山等名山大川所題寫、帶有濃重軍國主義色彩的碑碣石刻,是侵華鐵證,它們將時刻提醒我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警鐘長鳴,強我中華!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