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寶寶為媒,情牽絲路兩頭甜
■編者按 “野蠶食青桑,吐絲亦成繭。”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留下了東西方交流的千古佳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這項惠及全球的工程取得豐碩成果。共建“一帶一路”,歸根結底是為了讓各國人民都過上更好的日子。今天本報推出的廣通蠶種的故事,小而美,見證的是民心相通、互利共贏,寫下的是“一帶一路”上的新佳話。敬請關注。
□ 本報記者 趙 豐 楊學瑩
石如寬
12月24日下午,烏茲別克斯坦蠶桑毛紡業發展委員會主席伊克博爾·奧迪爾忠諾維奇·埃爾加舍夫一行12人,來到位于青州的山東廣通蠶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通蠶種公司”),商議擴大明年蠶種進口事宜。
桑蠶,也稱蠶寶寶,原產于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由蠶絲制作而成的絲綢,是世界貿易流通和文化交流的“使者”,中亞國家也因此形成了種桑養蠶的傳統。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與共建國家在桑蠶產業方面合作日益密切。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建“一帶一路”注重的是眾人拾柴火焰高、互幫互助走得遠,崇尚的是自己過得好、也讓別人過得好,踐行的是互聯互通、互利互惠,謀求的是共同發展、合作共贏。
小而美的項目,是直接影響到民眾的。“借力新絲路,小蠶種打通了惠及國內外群眾的幸福路,既給‘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及養蠶戶帶來更多收益,也帶動了國內群眾脫貧致富。”廣通蠶種公司董事長連海剛說,公司是國內最大的蠶種生產企業,年產蠶種占我國蠶種產量的20%左右,年出口量占我國蠶種總出口量的80%以上。2013年以來,已累計向20多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出口蠶種近600萬張。
合 作
——好蠶種保質保量
49萬張,約92.6億粒蠶種!
今年3月,廣通蠶種公司向烏茲別克斯坦出口蠶種,打破了自己創下的國內單批出口蠶種數量紀錄。明年,這一紀錄有望再次被改寫。
一個個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蠶種訂單,讓連海剛既高興,又感到了沉甸甸的責任。
“及時保質保量交付訂單,是企業的‘生命線’,也是客戶認可我們的關鍵。尤其是對不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來說,桑蠶產業是其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小蠶種,關系重大。”連海剛說,從9月底開始公司員工就一直在忙著制種,把從繁種基地收回的蠶繭削繭、篩選雌雄,成蛾后再培育雜交種。從11月20日開始,又利用一個多月的時間整理蠶種。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標準,確保蠶種質量。
蠶種是桑蠶產業的“芯片”。烏茲別克斯坦是桑蠶養殖大國,蠶繭產量僅次于中國和印度,居世界第三,但當地蠶種一直沒有改良更新。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近年來培育了一大批優質桑蠶品種。”廣通蠶種公司技術負責人房德文說,公司開始向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提供蠶種時,曾廣泛篩選了國內優質桑蠶品種,最近幾年主要為其提供“華康3號”“兩廣2號”兩個雜交品種。它們能夠適應當地高溫、干燥的氣候,抗病性也強。一粒繭產絲長度達1200米,比當地原有品種產絲長出三四百米。
11月底,廣通蠶種公司尚未整理的蠶種儲存庫內,黑褐色的蠶種鋪滿一個個托盤,摸起來像細沙一樣。輕輕用手翻看,會發現有個別黃色顆粒。后續整理,即通過鹽水比選,將黃色顆粒等不好的蠶種篩出去,以保證蠶種一日孵化率。該公司將蠶種一日孵化率出廠標準定在98%,出口的蠶種孵化后生長一致性好,方便管理。
“整理好的蠶種只是‘半成品’,要先放在特定溫度的冷庫里保存,讓蠶種進入滯育期。這些年,一般是到3月份把蠶種空運到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我們會在2月底把蠶種從冷庫里取出來,通過浸酸或感溫‘喚醒’它,告訴它該起來干活了。”房德文說,出口專機上溫度要控制在5℃到10℃,以確保蠶種品質。
出口蠶種作為活體,出口前要經過相關部門的檢驗檢疫。以往這一過程較為復雜,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相關部門為蠶種出口開辟了“綠色通道”,流程大大簡化。
連海剛說,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帶動下,公司蠶種遠銷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由最初的每年七八萬張增長到了60萬張左右,公司成為中亞國家官方指定的進口商。
伊克博爾·奧迪爾忠諾維奇·埃爾加舍夫介紹,烏茲別克斯坦進口蠶種全部來自中國,且主要來自廣通蠶種公司。該公司蠶種質量很好,很多合作企業已有切身體會。近期烏茲別克斯坦確定了蠶繭增產計劃,需要大量增加蠶種進口,希望中國蠶種企業能全力支持。
“公司是國內最大的蠶種生產企業,年可生產一代雜交蠶種240萬張。烏茲別克斯坦擴大蠶繭產量,對公司發展也是個利好。”連海剛說,為提高訂單保供能力,公司每年投入四五百萬元搞研發,加快培育新品種。同時,注重提升機械化水平,研發了蠶蛹雌雄鑒別機、削繭機、裝卵機等設備,大大提升了蠶種生產效率,確保蠶種訂單按時交付。
關 鍵
——技術指導“摳”好細節
今年5月,廣通蠶種公司負責外貿的副總經理黃海業,專門到烏茲別克斯坦等四五個主要出口國家跑了一趟,與合作伙伴面對面交流。
“烏茲別克斯坦一年養一季蠶,我去的時候蠶已養到5齡,即將吐絲結繭。看到我們的蠶種在國外表現很好,內心很自豪。”黃海業說,此前,公司還收到了烏方的感謝信,一方面感謝為其提供優質蠶種,另一方面感謝對其在養蠶方面的技術指導與人員培訓。
雖然烏茲別克斯坦養蠶歷史也比較長,但相對而言,當地群眾養蠶技術有待提高。每到養蠶季,廣通蠶種公司專門派李其良等三四名技術人員到當地進行技術指導。
“蠶很脆弱,比人還嬌貴。養蠶是個技術活,關鍵是‘摳細節’。我們每人負責幾個區域,一人一車從早到晚地跑,到農莊、養蠶戶家中指導他們給桑、擴座。蠶從1齡長到5齡,對生長環境要求大不相同,小蠶喜暖濕,大蠶愛干燥,指導時必須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地‘摳’。”李其良說。
比如,以往當地養蠶戶給桑喂蠶一天一次,像給蠶“蓋厚被子”,一下子喂得太多,蠶吃不透。桑葉慢慢就不新鮮了,含水量下降,導致蠶無法得到充足水分,新陳代謝容易出問題,就會得病。而蠶的免疫力很差,得病后很難有效治療。
“吃得可口了,蠶就能少生病。”李其良說,他們指導養蠶戶給桑由一天一次變為一天三次,不給蠶“蓋厚被子”,而是“蓋薄被子”,讓蠶吃得更精細。
考慮到烏茲別克斯坦當地高溫干燥的氣候,最近兩年,廣通蠶種公司還在當地推廣塑料薄膜覆蓋防干育的飼育方式。即在蠶1齡到3齡期間,將塑料薄膜蓋到蠶匾上,以保持蠶匾上的濕度,并在薄膜上扎上小洞,保持空氣流通。這一方式效果不錯,目前已在當地大范圍推廣。
到烏茲別克斯坦之前,李其良專門去學習了俄語,在外時間長了,當地的其他常用語言他也學會了,和當地人交流很順暢。四處跑的同時,李其良和同事還專門制作了飼育資料,通過當地的通信軟件進行推廣。養蠶戶有問題,也可以隨時通過當地養蠶行業的通信群向他們提問。
應烏茲別克斯坦有關方面要求,廣通蠶種公司還承擔了為其培養技術人才的工作。“連續3年,他們每年派四五十人到公司培訓,一次兩個月。”連海剛說,公司還在烏茲別克斯坦建立了合資的蠶種廠,每年生產蠶種五六萬張。除保留原來的工人外,每年還會使用300人以上的季節工,為當地群眾帶來了實際的收益。
持續的合作交流、技術支持,使烏茲別克斯坦桑蠶產業明顯提升:蠶絲質量最高級為6A級,當地從3A級穩步提升,養得好的戶不少能達到5A級;產量方面,每張蠶種結繭量也平均提升了10公斤左右。
這些變化,讓烏茲別克斯坦有關方面進一步意識到了“技術養蠶”的重要性。此次來訪,伊克博爾·奧迪爾忠諾維奇·埃爾加舍夫專門提出,希望廣通蠶種公司能繼續加派技術人員,幫助養蠶戶提升養蠶技能。
“今后,我們可以直接到烏茲別克斯坦辦技術培訓班,希望中國的蠶種、技術能給烏茲別克斯坦群眾帶去更多實惠。”黃海業說。
跨越國界的合作,也加深了彼此間的情誼。每次去,李其良要在烏茲別克斯坦待上兩三個月。12月中旬,他還在當地忙著整理蠶種。“異國他鄉,雖然辛苦,但我也交到了很多朋友。每當烏茲別克斯坦過傳統節日時,他們會邀請我一起聚餐、娛樂。”李其良說。
共 贏
——國內養蠶戶蓋起小洋樓
因蠶種受益的,還有眾多國內群眾。出口“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蠶種,就是由秦光欣等國內養蠶戶提供的蠶繭制成的。
今年,是安丘市大盛鎮秦家莊村村民秦光欣養蠶的第11個年頭。“我一直和廣通蠶種公司合作,公司發來蠶種我來養蠶。等蠶結了繭,公司再派人來收購。給我打款時,再把買蠶種的錢從中扣除。”秦光欣說,當地一年可養兩季蠶,他有8畝桑樹,每季養8張蠶,每張產繭120斤以上。今年每斤繭收購價在36元左右,全年收入能到8萬元左右。
秦家莊村原來也有養蠶的傳統,但一直沒有形成規模。和廣通蠶種公司合作后,這些年養蠶戶越來越多,現在全村有三分之一的農戶在養蠶。周邊還有十幾個村也成了養蠶專業村。
除了比較穩定的收購價格,廣通蠶種公司的技術指導也讓養蠶戶更放心。
“每年一開始養蠶,廣通蠶種公司的技術員就到村里指導。不養蠶的時候,也有人來指導如何對桑樹進行剪枝處理。”秦光欣說,有了專業指導,蠶的病死率少了,結繭率提高了,收益更有保障了。
連海剛介紹,桑樹、蠶寶寶對周邊環境要求很高,為此廣通蠶種公司十分重視繁種基地建設,實行“龍頭企業+基地+養蠶專業戶”模式,以最低保護價收購、訂單生產等機制,與養蠶戶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除了安丘繁種基地外,還在全國多地建有基地,與約1000戶養蠶戶長期穩定合作。
與廣通蠶種公司合作養蠶12年來,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雙廊鎮石塊村玉亮小組村民韓世信一家,生活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沒養蠶前,生活就靠打零工、山地里種些莊稼,家里只有幾間土坯房。養蠶沒幾年,我家就花30萬元蓋起了三層小洋房。”韓世信說。
作為該村最早一批與廣通蠶種公司合作的養蠶戶,韓世信一家的變化也激發了村民養蠶的積極性。從最初的4戶快速增長到目前的50戶,整個村只有4戶沒有養蠶。韓世信也從一個養蠶的“小白”,成了村民信服的“技術員”。
“我們這里以前沒養過蠶,但環境好,很適合養蠶,一年可以養五季,掙得多。一開始村里養蠶的少,廣通蠶種公司的技術員住在村里,全程指導我們幾戶養蠶。”韓世信說,經過幾年學習,他對養蠶越來越有心得,本村新養蠶的村民都請他指導。
該村原貧困戶韓高蓮就是其中一個。“我家脫貧好幾年了,二層小洋樓也蓋上了,靠的就是養蠶。”韓高蓮說,一開始不敢養,后來韓世信給她鼓勁,教她怎么養,她就試著養。這幾年每次養5張蠶,除去養蠶的人工支出,每年能收入10萬元。
據了解,僅在雙廊鎮,前些年就有一百多戶貧困戶通過與廣通蠶種公司合作養蠶,順利脫貧。
“村里變化很大,多層的小洋樓很常見。靠養蠶,這兩年我們家又買了汽車。”韓世信說。
隨著國內外對桑蠶產業的重視,廣通蠶種公司的訂單越來越多。前不久,該公司負責人到多地考察,確定了幾處新的繁種基地,為后續擴大產能做好了準備。
“乘‘一帶一路’東風,小蠶種能發揮大作用。我們將不斷加強優質蠶種供給與技術支持,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桑蠶產業的發展助力,讓國內外更多養蠶群眾生活更甜美。”連海剛說。
小小一粒蠶,見證“一帶一路”十年。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