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太陽鳥時評:“好收成”變“好收入”,糧食安全底氣足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豐收糧顆粒歸倉,糧食安全底氣足。年末歲尾,秋糧全面進入收購高峰期。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12月23日晚公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主產區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秋糧超過1億噸,收購進度過半。分區域看,東北地區收購進度在四成左右,華北地區在五成左右,南方地區已接近尾聲。
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2023年,各地區各部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持續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有力克服黃淮罕見“爛場雨”、華北東北局地嚴重洪澇、西北局部干旱等不利因素影響,實現全國糧食總產量13908.2億斤,比上年增加177.6億斤,增長1.3%,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折射出我國糧食供給保障能力穩步提升,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贏得戰略主動。但筑牢大國糧倉,端牢“中國飯碗”,不僅需要地里穗飽滿、谷堆高,也需要顆粒歸倉。
三春不如一秋忙,收到家里才算糧。秋糧占全年糧食總量的四分之三,是全年糧食收購的重中之重。抓好秋糧收購工作是增強糧食供應保障能力、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現實需要,對維護經濟回升向好、社會大局穩定的局面具有重要意義。抓緊抓實糧食收購工作,在確保裝滿“糧袋子”的同時,把“好收成”變成“好收入”,鼓起農民“錢袋子”,將有力保障穩定種地預期,做好冬季生產,為明年春耕及夏糧豐收打下扎實基礎,馳而不息鼓足糧食安全底氣。
顆粒歸倉,粒粒較真。糧食銷售是農民經營收入的主要來源,必須確保產銷銜接,暢通銷售渠道。我國糧食收購已經形成以市場化收購為主導、政策性收購為補充的格局,優質優價的糧食收儲機制逐步形成。眼下,今年秋糧收購有序推進。精心組織的市場化收購,認真抓好的政策性收購,堅決守住了農民“種糧賣得出”底線。各地積極搭建糧食購銷信息平臺,有效助力農民賣“明白糧”“放心糧”“舒心糧”,并讓企業糧源充沛。近年來,有關部門不斷提高糧食倉儲管理水平,全國已建成5500多家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全國標準糧食倉房完好倉容近7億噸,我國糧庫儲糧損失基本消除,減損增收保障堅實。
糧食是農民種出來的,有甜頭就會有干頭,有干勁就會供給強。糧食收購和保供穩價密不可分,收購工作做好了,保供穩價就有了糧源保障;糧食市場平穩運行,收購工作就有了良好環境。江蘇省張家港市今年收購了9.6萬噸秋糧,對優質稻谷的收購價格為1.42元/斤,比之前高出7分錢,相當于讓種糧戶共計增收1000多萬元。產量增加價格“高”,秋糧收購服務“優”,科技儲糧保“質”“量”,不僅讓“好收成”變成了“好收入”,更托舉了國內糧價保持基本平穩,波動幅度明顯低于國際市場。守好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穩定人心大局,振奮精神干勁,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底氣十足。(作者:丁鐵)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