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 富民興疆——讓幸福之花開遍天山南北
科技日報記者 李林旭 聲聲駝鈴穿越千年時光,條條大道貫穿大漠沙海。新時代,新疆正以科技創新繪就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加碼科技投入
近年來,新疆持續加大科研投入。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新疆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達90.98億元,同比增長16.2%,連續兩年實現兩位數增長,總量創歷史新高。
新疆師范大學校長吾滿江·艾力對此深有感觸。去年,他被列入“新疆領軍人才”計劃,獲得數百萬元科研經費支持。
“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將產業蛋糕越做越大。”吾滿江·艾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的目標就是研發出更多更好的綠色可降解潤滑材料,為新疆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據悉,新疆正聚焦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在內的“八大產業集群”,以及生物醫藥、水資源高效利用、鹽堿地改良等領域,謀劃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項目,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
賦能鄉村振興
作為科技創新的主角,企業也在新疆不斷加碼研發投入。在天山腳下,中駝科技依靠科技研發,形成了一條“科技研發+企業轉化+基地帶動+合作社輻射”的駱駝產業發展模式,帶動上下游產業鏈一萬余人增收。
“我們每年都在加大研發投入。”中駝科技董事長趙軍利介紹,接下來公司將繼續與大學、科研院所合作,進行產品開發和產業鏈延伸。
“養殖駱駝,不但讓我成為了村里的首富,還帶動了當地牧民一起致富。”伊吾縣下馬崖鄉努爾艾力·喀斯木說,他是5年前接手駱駝養殖合作社的,當時只有150峰駱駝。通過科學養殖,現在存欄量能穩定在900多峰。
吐魯番市新城西門村是鄉村振興樣板村,葡萄產業是村里傳統產業之一。近年來,在科技人員的指導下,村里種植的部分葡萄品種得到了改良,種植技術得到了改進。
“產業興旺,農民收入才能持續增長。”新城西門村第一書記聶昭宇向記者表示,鄉村振興,離不開科技的助力。
激發非遺活力
在哈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3D裸影展示的木卡姆藝術不時吸引參觀者駐足觀看,令人流連忘返。
“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能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非遺的魅力。”講解員熱娜古麗·尕依提說,展廳通過傳統靜態圖片展示與現代高科技聲光電的巧妙結合,在觀看、聆聽、互動中,向觀眾呈現了有代表性的20多個非遺項目。
“無論是非遺的保護傳承,還是展示傳播,都需要科技助力。”哈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艾先木汗·肉孜表示。未來,她還希望能借鑒數字人等高科技手段,讓更多人了解非遺、喜歡非遺。
當前,新疆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的有3項,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有89項。“現代媒介讓非遺傳承打破了時空限制。”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毛巧暉表示,未來科技在非遺數字化保護和創新性傳承都大有用武之地。
守護居民健康
“看病更方便、醫生更專業、服務更貼心”是哈密東河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周邊居民的深切體會,而這背后是人工智能、遠程醫療、智能輔診等先進技術的應用。
“之前,我們需要挨個打電話對居民進行健康指導,效率低。現在,借助人工智能外呼系統,一次就能服務500多人,并能提供漢語、維語和哈薩克語多語種服務。”東河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李冬香說。
借助先進醫療設備和智能管理系統,基層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服務能力正在得到持續提升。“我們的中醫輔診系統能根據患者癥候提供處方建議,極大地提高了醫師診療效率。”李冬香說,期待更多先進技術應用到基層醫療,以更好地滿足居民醫療和健康需求。
科技富民興疆的種子也在青少年中扎根發芽。“我的夢想是成為像居里夫人那樣的女科學家”“我想成為一名考古學家去探索中華文化奧秘”“我想成為一名獸醫來幫助家鄉致富”……來自新疆豫哈中學的中小學生,在談及自己理想時,對未來充滿美好期待。
創新活力迸發,產業興旺發達,文化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科技創新,正為新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源頭活水,幸福的花兒正在天山南北競相綻放。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