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湖山兩嫵媚——聚焦泰安建設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記者劉小東 蘇婷 陳陽 通訊員 張歡) 隆冬時節,萬物蕭瑟。東平湖上碧波萬頃、水天一色,別有生意,叢叢蘆葦隨風搖曳,只只水鳥水面起舞。水還是那片水,山還是那座山,林還是那片林,但這幾年的東平湖早已大變樣。而今,游人漫步東平湖畔,移步是景,轉身是畫,遠山近水,交相掩映,宛在畫中游。
近年來,我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東平湖大生態帶建設,狠抓“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眾志成城守護“一湖碧水”,千方百計做好“生態惠民”文章,全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東平湖環湖路。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陳陽 攝
守護一湖凈水
書寫美麗答卷
位于東平縣境內的東平湖,湖區總面積626平方公里,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是黃河下游唯一的蓄滯洪區,也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和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樞紐,東平湖的生態環境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要做好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首先要解決水環境污染問題。近年來,圍繞東平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東平縣在84公里的湖岸線持續開展清網凈湖、餐船取締、環湖生態隔離帶建設、砂場清理、拆違清障、菹草清理、船只整治、沿湖村居環境整治、沿湖路域環境整治等九大攻堅行動。在清網靜湖行動中,堅持“漁民自清、鎮村幫清、依法強清”原則,累計清理網箱網圍占用水面12.6萬畝,清除網箱6.7萬架、網圍8萬畝,拆除投餌機3000余臺。東平縣還堅持開展增殖放流活動,推廣“人放天養、放水養魚”生態漁業模式,以魚控草、以魚抑藻、以魚凈水。此外,東平縣健全生態警長、環境資源法庭、公益訴訟等法治護湖機制,東平湖湖水水質目前常年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舊縣鄉回遷社區。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陳陽 攝
水生態環境的保持也離不開污水處理。為確?!安蛔屢坏紊钗鬯牒保?021年,東平縣謀劃了“東平湖出湖口污水站尾水凈化人工濕地工程”,在東平縣舊縣鄉污水站下游配套建設前置塘約90平方米、潛流人工濕地約4500平方米、生態塘約700平方米,進一步凈化污水站尾水。建設過程中,東平縣充分利用綠化帶原坑塘,將坑塘打造為潛流人工濕地,曾經的臭水溝變身現在的小型濕地公園,為群眾提供了一處休閑娛樂場所。經過濕地處理后,主控污染物(COD、氨氮、總磷)能達到地表三類水質。
水清魚樂游,群來復群往。得益于東平湖區水生態系統全面優化,生態物種得以恢復。不見“竿連竿”、再現“水連天”的東平湖內,針魚、銀魚等稀有魚種增多,消失多年的洄游型刀鱭重現,震旦鴉雀、青頭潛鴨等珍稀鳥類日漸增多。據統計,東平湖現有植物資源679種、野生動物788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5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20種,東平湖呈現出“水清、堤固、山綠、景美”的靚麗風景線,因湖而衍生出來的各類產業也蓬勃發展。
綠進“疤”退蝶變
碧水青山如畫
曾經的東平縣斑鳩店鎮子路鄭沃石灰巖礦廢棄礦山,礦區地形地貌被嚴重破壞,原有自然植物已不存在,形成了殘留山體、積水礦坑、立面危巖等,造成地質災害隱患和黃河防汛安全隱患,嚴重威脅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而如今的礦山,經過全面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和綜合整治,將境內的幾座廢棄礦山重新披上綠裝,讓往昔瘡痍不見蹤影,重現入眼見綠、停步即景,實現“綠色蝶變”。
在廢棄礦山地質環境生態修復工程中,面對難度大、成本高、周期長的共性問題,斑鳩店鎮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開展廢棄礦山的修復治理,積極化解廢棄礦山帶來的諸多“后遺癥”。東平縣斑鳩店鎮子路鄭沃石灰巖礦廢棄礦山地質環境生態修復工程堅持造林綠化與生態修復并舉、環境治理與礦產資源整合同步,為一座座廢棄礦山披上綠裝。斑鳩店鎮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工作,并對廢棄礦山治理點分門別類制定修復方案,采取自然恢復、工程治理、土地整治和建設轉用等措施進行生態修復。同時,結合區位優勢,將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工作統籌推進。
▲東平湖風光。通訊員 張歡 攝
一個個廢棄礦山修復撫平“傷疤”,再展新顏,保證了生態資源的有效利用。東平縣舊縣鄉狼窩山礦區綜合治理項目是東平縣實施的重點項目之一,治理面積為1520畝。經過多年的開采,礦區地形地貌被嚴重破壞,形成了高達幾十米的殘留石墻,坡度近90度、高度20米至80米不等的懸崖峭壁,10余個深度超過10米的礦坑,2萬多平方米的立面危巖。面對“綠色大考”,我市投資1.02億元實施了礦山生態修復、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項目,內容包括削坡排險、殘留石墻破碎、場地平整、客土回填、礦山復綠、擋土墻及石堰砌壘,以及給排水設施建設和管線鋪設等。在對“瘡疤”山體進行危巖體卸載、點綴式綠化、續坡覆土綠化,對采場底面進行整平覆土,復墾為耕地、林地等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下,狼窩山上的層層梯田已成氣勢,這讓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既有了“金山銀山”的價值,又有了“綠水青山”的顏值,勾勒出生態發展與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據了解,我市抓住實施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機遇,目前,已完成礦山生態修復1584.5公頃、地質公園及地質遺跡保護244.9平方千米,新增耕地4558.5公頃,不僅讓山體重新披上了綠裝、再次煥發了生機,更為生態農業、文旅康養等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留足了空間。
生態美、百姓富
生態紅利惠民生
沿著東平湖84公里的環湖公路前行,一側是波光瀲滟的湖水,一側是四季景致不同的生態隔離帶。游客在道旁賞花草、觀湖景,感受到的是“路在湖中展、水在路邊流、車在景中行、人在畫中游”的壯美的東平湖生態景觀。
瞄準“環東平湖、環縣城、沿大清河”等重點區域,東平縣協同推進沿湖生態防護林、生態廊道、荒山綠化等工程建設,打造了東平湖生態屏障。為給東平湖筑起一道綠色屏障,東平縣改雨季造林為全年造林,建設總長度約9公里、面積達40萬平方米的生態林,形成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生態防護林系統和健康穩定的森林結構,在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減少水土流失、凈化入湖水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沿湖環境持續改善。
在東平縣老湖鎮鳳凰家園社區,一支身穿紅馬甲的幫辦代辦隊伍格外引人注目,隊伍成員用一個個具體的行動溫暖著企業和群眾。這樣的幫辦代辦隊伍,現在在社區里比比皆是。如今,東平湖畔的老湖鎮鳳凰家園內有一排排暖色調的樓房,一個個整潔的小廣場,一株株挺拔的梧桐樹,一處處別致的小公園,可謂是環境優美、設施齊全、交通便利。
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在東平,還有許多村莊歷經了這樣的變化。變化源于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為鄉村發展帶來了豐厚的生態紅利。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近年來,我市深入推進沿湖村莊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集中治理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堅決杜絕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進入東平湖。隨著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全面收官,移民避險解困、黃河灘區遷建、易地扶貧搬遷“三大工程”的管網建設畫上完美句號,為沿湖6個鄉鎮、74個村、21658戶、72720人過上優美舒適的生活夯實了基礎。
既要生態美,也要百姓富。東平縣通過項目建設,瞄準社區建設、生態漁業、高效農業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精準發力,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該縣對生態環境的悉心呵護也換來了豐厚回報。如今的東平湖,環境優美,碧波粼粼,滔滔汶水西泄入湖,黃河如玉帶一樣環繞相連,南水北調工程穿湖而過,京杭運河直通江南,東平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記者手記】
有“小洞庭”之稱的東平湖,其生態環境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為恢復東平湖生態環境,泰安下定決心、正本清源,準確把握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辯證關系,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著力推進區域生態恢復建設。
堅持不懈,久久為功。修山、治水、護渠、復綠,經過綜合施治,東平湖重現一湖碧水,水環境質量全面提升、水生態系統全面優化、民生福祉不斷增進,變成山清水秀的生態福地。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泰安將繼續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著力保障黃河長治久安,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優化水資源配置,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書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徍?王天姿)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