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國評論丨善用“望聞問切” 讓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文/黃靈敏《古今醫統》云:“望聞問切四字,誠為醫之綱領。”醫者通過望聞問切,方能對癥下藥。作為黨員干部,在走訪基層時,亦當如醫者般,善用“望、聞、問、切”法,讓走訪走出實效。
“望”民情,觀實際。“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基層工作瑣碎繁重,任務重、難度大,對于基層干部而言,披星戴月、日月兼程是常態。因此,黨員干部“望”民情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切不可閉門造車、一葉障目,要做足準備,通過深入田間地頭、穿過縱橫巷道,離群眾更近一些,用心用情去體驗酸甜苦辣;要走近矛盾深處,走進問題現場,詳細了解矛盾糾紛、居住環境、文化生活、看病就醫、義務教育等方面的實際情況;要“望”群眾的神情和心態,體察群眾的喜與憂、思與盼,真正通過實地掌握群眾的衣、食、住、行。
“聞”民生,聽需求。“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每一句民聲都是一塊“信息集成”,飽含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傳遞著生活中遇到的焦慮憂愁。黨員干部在走訪時,要把群眾當“親人”,靜心聽取群眾的心聲,準確把握他們的意見、建議;要善從群眾“吐槽”聲中了解掌握群眾最急、最盼、最想的事;要善聽開展“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給群眾帶來的新變化以及群眾對黨組織的新期待,讓群眾言其所感、談其所愿;要把問題反映上來,做好問題和建議的收集整理、協調解決、匯總反饋工作,真正做到事事清、事事細、事事實。
“問”民意,尋良方。“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真正的智慧來源于人民群眾,只有融入群眾,才能獲得接地氣的“真經”。黨員干部在走訪時,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多思考多請教,多向群眾學習,堅持問政于民,讓問題從群眾中來,解決到群眾中去;要廣納賢言,聽取群眾對黨委政府改善民生、老舊小區改造、背街小巷綠化亮化等方面的建議良法;要圍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等方面向群眾“求策問計”,為發展和改進民生工作匯聚民智。
“切”民憂,解難題。“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傾聽群眾心聲、了解民意后,更重要的是拿出“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勁頭,圍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民紓困。黨員干部要結合望、聞、問,善于“切”中工作要點,摸準群眾脈象,準確定位“積結”和“暗礁”,切實把群眾有疑問的惠民政策解答實在;要從與群眾密切相關的“小事”入手,解決群眾最關心的燈要亮、路好走、車好停等身邊事;要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力所能及地辦實事好事,主動幫助解決群眾看病、上學、就業、住房等方面的實際困難,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贏得群眾滿意,讓發展實績更有“溫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