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專家帶你了解冬季養生中的“藏”與“補”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記者 李皓若 劉英迪 審核 王天姿)冬季如何正確養生?疾病如何科學預防?12月14日,泰安市立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閆奇峰做客健康“大家”談系列直播節目,帶來了冬季養生的“錦囊”。

?
閆奇峰介紹,冬季氣候寒冷,陰氣極盛,萬物斂藏,人體新陳代謝亦趨緩慢,所以冬季養生的關鍵在于“防寒保暖,節欲養腎,靜養少動,固護陽氣”這十六個字,核心在于“閉藏”。在一天的小周期中,夜晚是陽氣閉藏的時段,人體的陽氣通過睡眠得到蓄積補充,因此可以早些睡覺遲些起床。
在冬季飲食方面,閆奇峰表示,要記住一個原則,即“飲食宜溫,減咸增苦”,應多選有防寒保暖作用的食品,如牛肉、羊肉、蛋類、核桃以及桂圓、紅棗等甘溫食材。另外,冬季飲食養生還要“多食苦,少食咸”,如堅果炒黃稍焦微微顯苦,既補腎又清火,最宜冬季食用。
閆奇峰表示,陰陽平衡是中醫用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的標準。如果秋冬季沒有好好養陰,來年春季的陽氣生發也會受影響,人體陰陽失衡的問題會持續很久。許多人為了御寒,在天冷時愛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火鍋、麻辣燙、烤羊肉串等,再加上蔥蒜等小料,很容易對陰液造成損傷,故不可過量食用。羊肉有溫經散寒的作用,冬季適量吃可以滋補身體,對于氣血不足的人群,可以適量服用阿膠。閆奇峰提醒大家,不要吃寒涼之物,《黃帝內經》中講“形寒飲冷而傷肺”,鼻為肺竅,吃冷食冷飲會造成肺氣不能順利宣發肅降,肺氣上逆容易出現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癥狀。
此外冬季還要調暢情志不要焦慮。冬季天氣陰冷,陽氣不升,容易出現精神抑郁,要注意精神的調養,可以多曬曬太陽、聽聽音樂,選擇步行、慢跑、拳劍、健身操等適當的鍛煉,但需要注意晨練不宜太早,以太陽初升為宜,以身體微熱不出大汗為度,鍛煉中需預防感冒、宿疾復發。
近期,醫院、診所就診的患者較往日增多,閆奇峰表示,冬季是高血壓、冠心病、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骨關節病,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高發季節。中老年人應注重在起床、洗漱、夜間如廁、洗澡等特殊時刻的保暖。對于慢阻肺、老慢支等慢性肺病患者,在遵醫囑按時服藥的同時,要細致地做好養生,早睡晚起,不過度出汗,不過于頻繁地洗澡。另外,每天早上起床后,喝適量的溫開水也是養陰的好方法。對于孩子,家長需注意不要讓孩子吃撐,注意孩子的冷暖,不要捂得太多,在室內溫度方面把握在18℃到24℃,保持好一定的濕度。
?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