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長三角丨如何推進科技產業創新?三省一市交出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答卷
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5周年。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以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數字背后,離不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雙輪驅動下跑出的加速度?!稉P帆長三角》特別報道,今天我們一起來聚焦長三角科創一體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那么長三角一體化5年來,三省一市是如何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呢?首先,我們通過一個短片來看一看長三角地區的科技硬實力。
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前不久,中科大潘建偉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與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構建了255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的技術水平和量子計算優越性的世界紀錄,其運算速度,比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還快了一億億倍。
這是長三角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兩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結出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除了兩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外,長三角地區還擁有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國1/4的“雙一流”高校,19個中國科學院直屬研究機構,兩院院士350余位。
此外,長三角地區云集了眾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包括上海張江科學城的上海光源及其二期、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等光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安徽合肥科學島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江蘇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等等。此外,浙江“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超高靈敏度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裝置”正在加快建設,安徽“空地一體量子精密測量實驗設施”和“合肥先進光源”也正式列入國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規劃。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 打造科創企業集群
依托豐厚的科技資源,科研創新機構、高校、產業之間的合作在長三角地區不斷拓展。接下來,我們再走近長三角科創一體化另一個生動實踐——長三角G60科創走廊。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覆蓋上海松江、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九地市,形成了一個“一廊九城”的總體空間布局。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積極打造以高成長性科創企業為代表的創新集群,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上,做出有益的探索。下面我們就通過一項新產品,從設想到行業實際應用的過程,來感受在這條科創走廊上,科技與產業跨區域協同創新跑出的加速度。
協同創新 聲紋識別為電網運檢聽診把脈
在剛剛結束的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一批工業互聯網智能裝備成為明星產品,吸引眾多參觀者前來咨詢、洽談。聲紋可視化產品便是其中之一,它是國家電網安徽電科院、中國電科院與科大訊飛歷經四年研發、迭代的系列聲紋識別裝置,實現了電力設備狀態管控的智能化。
國家電網安徽電科院電力運檢工程師 張晨晨:把聲音這種人耳聽到的參量轉化成我們眼睛可以看到的圖像,方便我們巡檢人員快速高效地判斷電力設備的運行狀態,能把整站的巡視時間縮短在二十分鐘以內。
在以前,根據設備運行發出的聲音來判斷電網是否存在故障,是傳統電力運檢人員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不過,隨著電網的發展,電力設備的不斷增多,這種依賴傳統“人工聽診”的方式,難免存在誤判、漏判,同時也滿足不了設備智能化管控的需求。如何讓聽診智能化成了電力行業的一大痛點。
科大訊飛工業智能總監 姚翔宇:安徽電科院找到我們,希望把他們這種人工巡檢用耳朵去聽的方式,用人工智能的技術來進行一個相應的改進,用這種能夠聽得見、能夠聽得懂的設備聲紋來解決這樣一個問題。
盡管科大訊飛在智能語音領域有著深厚的積累,但是要給工業設備量身打造一支“聽診器”卻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沿著G60科創走廊,距離合肥400余公里外,是致力于打造數字經濟第一城的杭州,聚集了大量數字化上下游企業及高層次人才。相較于合肥更多的政策支持、更豐富開放的應用場景,也吸引科大訊飛與杭州市政府達成戰略合作,設立工業智能研究院。而這個團隊在浙江就曾做過聲紋可視化的項目,安徽電網的需求也因此確定交由杭州負責。
得益于皖浙兩地科技和產業跨區域的協同創新,研究團隊很快完成了專門針對電力設備的語音算法和硬件開發。2021年11月,安徽電科院、科大訊飛、中國電科院三家的聲紋數據中心相繼成立,同時成功接收千里之外的變電站上傳的第一批聲紋在線監測數據,實現了數據共享和協同會診。電力設備聲紋識別技術也正式進入云端集中分析、邊緣側數據處理、端側智能感知的“云邊端”協同發力新階段,聲紋可視化產品走進電力行業生產一線。
科大訊飛工業智能研究院博士 李心:長三角三省一市是我們國家經濟發達比較發達的地區,是最好的新產品、新技術的培育和孵化的基地,長三角一體化可以使各個產業的一些短板進行補鏈,使產業鏈更加完整,使我們有一定優勢的這個產業進行加固加強。那么也使像人工智能這樣的優勢的產業,它的優勢進一步擴大,助力工業智能產學研用一體化跨越式發展,也是助力我們國家的這個新型工業化建設。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 助推高質量發展
電力聲紋可視化產品的落地應用,僅僅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的一個縮影。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上,這樣的故事天天都在發生。
如今,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九城市間打破行政區劃制約,建成16個產業園區、產業聯盟、13個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實現了以全國1/24的人口和1/120的區域面積,貢獻全國1/15的GDP、1/8的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均值達到3.55%,成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踐區。
科創共同體 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另一重要舉措,就是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要跨區域、跨部門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實現強強聯合,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科創共同體對于長三角地區的企業來說有多重要?接下來我們再通過一個芯片企業的故事,來看一看。
難度大 芯片設計公司進軍車規級芯片
車規級芯片研發周期長,需要巨額投入,而且面臨嚴格的資質認證。中國汽車制造商一年的芯片需求量就達到200億顆以上。而車規級芯片設計這一核心技術,卻掌握在歐美及日本的幾家頭部企業手中。2020年年末,全球車用芯片陷入短缺。就在此時,無錫一家以芯片設計見長的公司——力芯微,決定向車規芯片進軍。
無錫力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設計所所長 汪東:這樣的一個硅片直徑大約是20厘米的一個八寸片,上面像這樣的管芯大約有十幾萬顆。這個是芯片與芯片之間的距離,它大約比一張紙還要薄。在這樣的一個硅片上,需要將這十幾萬顆管芯一顆一顆地把它切出來,同時在切出來的這個過程當中芯片沒有任何損傷。
后盾強 鏈主企業異地建成生產線
力芯微的果敢和自信來源于企業二十多年在芯片行業的積累,更來源于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實施。隨著長三角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深入開展,2019年,我國自主可控集成電路鏈主企業華虹集團首次走出上海,在無錫建成集成電路生產線,這也為在產業鏈上的力芯微挺進車規芯片新領域,提供了堅強的后盾。
無錫力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袁敏民:對我們的幫助其實挺大的,特別是在我們產能特別緊張的時候,對我們本地企業還是適當的照顧,所以我們能拿到這個資源。
新合力 聯合攻關推動項目進展
不僅如此,長三角三省一市與科技部等部委合作,推動長三角聯合攻關制度突破、路徑創新,實體化運營長三角科創共同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科技領軍企業作用,力芯微便是其中的參與者之一。這也堅定了力芯微將車規芯片研發進行到底的決心,他們與長三角地區的合作伙伴歷時半年多,終于找到了避免芯片切割導致產生失效點的方案。而從涉足車規電子芯片產品研發到進入車企供應商名錄,實現小批量出貨,力芯微只用了三年多的時間。
上海市科委創新處處長 劉晉元:科創共同體開展聯合攻關,形成一體化的新合力,圍繞成果轉化,帶動區域發展,增加新動能,強化資源共享,激發新活力,聚焦幾大重大平臺,形成新的增長極。
科技創新產業融合 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
5年來,在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以及中央各相關部委的共同努力下,區域科技創新政策有效銜接、科技資源高效共享、創新主體高效協同,不斷培育長三角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補齊過去各自為戰、創新成果轉化落地難的短板,就是要抓住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建新章、立新制、謀新篇。
?。偱_央視記者 白瑪央金 李文杰 雷飚 黃一宸)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