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中國·大國工匠|抓創新不問“出身”
技校生在飛機制造業能創新嗎?精品與廢品的差距是多少?
大家好,我是中工網評論員秦世俊,我為中國工人階級發聲,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創新。
為飛機制造零件,精品與廢品的距離只有0.01毫米。在工作中,我們和創新的距離也可以這么近。
我剛開始進廠當銑工,都是靠“偷師學藝”。這是為什么呢?主要是因為我是一名技校生,和車間里大學生比,底子實在是太薄,老師傅們看不上,沒人教。那時,我就偷著學、堅持學。老師傅們看到我這股韌勁,對我刮目相看,主動教我,我才如愿地當上了學徒。
我很珍惜這個機會,經常給自己“加碼”,刻苦學習。慢慢地,我的技術越來越好。工作中遇到難題,我開始嘗試以創新的方法解決問題。創新攻關的時候,我從來都沒有想過我是一名技校生、是一個一線工人,我不行。我想的是,要如何攻克難題,要把工作做好,要為國家作出貢獻,我一定行!
我第一次創新,就是秉持著這樣的信念。當時,我們要加工一個飛機上主起落架外筒上的一個腹板,但它由于沒有數模,無法編程,我們只能手動操作,導致返工不斷。我特別想解決這個問題。
當時,我的思路和大家完全不一樣,我想的是“反著來”。先采點,將采集的點位匯編為程序,再一刀成型。沒想到,這樣一個思維轉換,讓我們的生產效率提高了8倍多,零件一次交檢合格率達到了100%!
這讓我意識到,在創新的賽道上,每個人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只以技術和能力說話。打那以后,我大膽創新,實現技術創新、小改小革1000余項,每一項都讓我很有成就感。
習近平總書記說,抓創新不問“出身”,只要能為國家作出貢獻,國家就會全力支持。我們趕上了好時代,不管是大企業、大科學家,還是小企業、一線工人,都可以走上創新的賽道,百舸爭流。
技術在不斷更新,我們絕不能躺平,要和創新“零距離”,我們才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