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山水精靈” | 人與自然的和諧故事在“浙”里發生
這兩天,一場營救錢塘江擱淺江豚的行動,讓公眾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動物保護的話題上。守護好這些“山水精靈”,離不開它們危難時刻緊急出手相助,更需要社會各界的久久為功。在浙江,就有一群群這樣的人,一個個這樣的部門,和一次次這樣的行動,精心保護著動物們的家園。
開辟“生物通道” 海寧千年海塘為小螃蟹“讓路”
最近,嘉興海寧修建海塘專門開辟“生物通道”的行動火了。百里錢塘綜合整治提升工程二期(尖山段海塘)上建起了頂寬1米、縱深0.8米,專為螃蟹等動物遷移布設的“生物通道”,讓螃蟹能越過海塘上的擋浪墻,從錢塘江順利爬進內陸護塘河。
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俞演名說:“我們在槽底鋪了灘地上的沙子和蘆葦,并在沙子上放置了一些螃蟹喜歡吃的腐肉和食物,吸引它們進入到這個通道。”
據了解,海寧尖山地處杭州灣濕地,適合蟹類穴居,也是越冬水鳥最愛之處。過去,修建的海塘擋浪墻直立面高3米以上,阻斷了兩側生物的覓食遷移。這次新的設計方案,錢塘江尖山段海塘14.4公里沿線將布設4條生物通道,供蟹類、刺猬、兔子等動物遷移,盡量將人類活動對生物的影響降到最低。尖山段海塘項目負責人徐超還告訴記者,這樣的設計不會對堤頂道路通車以及堤防防潮防汛的標準造成影響。
記者了解到“螃蟹通道”還將安裝噴淋、攝像頭等輔助裝置,用于觀察研究,此舉為國內外海塘岸帶生態資源保護提供經驗。
推進“串珠成鏈” 開化為“山水精靈”創造更多更優生存空間
位于錢江源國家公園內的古田山小微生態濕地,是當地首個為鳥類創建的落腳地,由38畝廢棄旱田改造而來。修繕田埂、引入水源、撒下稻種、放入小魚小蝦……如今,這一灣被修復完成的濕地,逐漸成為各種鳥類的重要食源地。
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蘇莊執法所副所長武克壯在實地調查中也欣喜地發現,白頸長尾雉、白鷴等野生保護動物在這一帶明顯多了起來。“在開化,像這樣的濕地在規劃、建設中的還有多處,覆蓋多個鄉鎮。等它們串珠成鏈,從空中俯瞰,就相當于在開化的各個生態板塊之間為動物們劃出了一條條‘遷徙通道’。”
山野中動物陸地通道也被逐漸恢復。近年來,開化通過退耕還林、下山搬遷、將道路恢復原貌等方式,逐步消除動物遷徙、棲息、繁衍的障礙。位于浙贛交界的何田鄉際嶺頭山,是黑麂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前幾年,當地一些村莊為修翻山公路,將山上、山下的上萬畝森林割裂,形成多個“孤島”,影響了黑麂等野生動物繁衍、遷徙。后來,錢江源國家公園和屬地鄉鎮將當地一條3公里長的機耕路進行生態恢復,打通了動物遷徙通道。
“生態通道修復后,這兩年,從江西境內到開化何田鄉來的黑麂等野生動物明顯增多,一些以前見不到的鳥類也開始在這一帶出沒。”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科研監測中心副主任陳小南表示,動物光顧得多了,今年5月以來,他們還在當地增設了25臺紅外相機監測儀,更好地進行科研監測。
為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根據《開化國家公園城市總體城市設計》要求,未來幾年,開化將以山體、水體為基礎構建13條生物廊道,以串聯國家公園、南華山、白石尖等縣域內生態保護重要地區的生物通道。這些廊道串聯了開化各個城鄉生態空間,將為各類陸生動物、鳥類、水生動物等提供更優良的生存空間。
社會各界溫暖守護 繪就人與自然的佳話
杭州蕭山瓜瀝雁蕩濕地占地面積約80公頃,濕地內水網交錯、綠樹成蔭,是中國東部候鳥遷徙線路上的重要中轉站,它也是浙江全省唯一由個人保護的省級觀鳥勝地。一對父女在這兒接力守護鳥兒,一堅持就是25年。
中國藍新聞記者見到汪愛來父女時,他們正在自家魚塘捕撈。1997年,汪愛來在這里承包了200畝魚塘,從事水產養殖。為了改善魚塘環境,又種下了3000多棵香樟樹。如今,香樟樹茂密成林,豐富的魚苗,也成為了鳥兒絕佳的棲息覓食地。
說起為何加入“護鳥”行列,女兒汪凱琴說純屬“機緣巧合”,“主要是我父親激發我的。他說鳥兒過來,也是上天的一種恩賜,它喜歡到我們這邊來,那就是說明它對我們來說也是很友好、很友愛的。”
一份簡單的初心,讓父女二人走上了志愿守護濕地和鳥兒的旅程。這些年,他倆改建濕地設備、制止非法偷獵行為,救下了許多鳥兒,也曾自掏腰包,為繁育期的鳥兒“加餐”。偶爾在巡視時,遇到不幸死亡的鳥兒,兩人還會詳細分析其死亡原因。
基地巡視、病毒消殺、殘弱救護……這幾乎是父女倆每天的工作內容。如今,濕地分布有鳥類28種,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種。灰鷺、白鷺、牛背鷺……這些品種不同、生性各異的小鳥,在汪凱琴的眼中,就像她的孩子一般,“這個季節我們能看到的只有蒼鷺、野鴨這種冬候鳥,我們這個基地基本上3到7月份是鳥類最多的季節,因為鷺鳥都是在我這邊繁育的,基本上每個枝頭都有二三十個窩,那個時候是觀鳥最佳的時期。”
在杭州余杭,為了正在育雛的鷺鳥,當地及時“叫停”復耕工程,讓這個美麗的意外,成就了一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溫暖佳話。
今年4月,余杭區仁和街道洛陽村在對一處荒林實施復耕時,發現土地上盤旋著成百上千只鷺鳥,包括白鷺、中白鷺、夜鷺三種。它們已經在此筑巢安家,并正在繁育新的生命。洛陽村辦事員楊小亮立即叫停了挖掘機,將情況上報給了村里。
一邊是剛剛啟動的工程,涉及原定6月份完成的復耕計劃,一邊是成群幼鳥的孵化、成長,如何抉擇?經過現場評估與多次磋商,最終農業部門拍板,暫緩復耕工程,為鷺群留足3個月的繁育時間。洛陽村還組織人力裝起百米圍欄,召集志愿者小隊輪流值守,全力守護這群家門口的“小精靈”。
如今,鷺鳥已全部飛走,村里的工作人員完成了復耕播種,現在這片土地上已長出了麥苗。不少村民告訴記者,鷺鳥們雖已離開,但這段溫情相伴的回憶會一直留存在大家心里。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