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以系統觀念協同推進黃河大治理
【光明論壇】
作者:陳靜(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堅持系統觀念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系統觀念貫徹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全過程,成功實踐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協同推進大治理。
堅持前瞻性思考,立足前沿,開創黃河治理的新局面。黃河孕育了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文明,卻一度因先天不足和后天失養展現出脆弱的生態體系,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黃河流域生態脆弱的現狀,著眼黃河治理發展的千秋偉業,提出新理念、進行新探索、作出新安排,開創了黃河治理的新局面。一方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黃河治理新理念,順應自然、尊重規律,系統推進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將生態保護、生態治理、生態建設、生態利用有機結合,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提高生物多樣性,實現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全面改善;另一方面,堅守法律準則,開啟依法治河新篇章。針對生態環境脆弱這一黃河流域最大的問題,為更好地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效解決黃河治理存在的問題和突出困難,積極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黃河保護法頒布并實施是黃河流域保護的里程碑,明確黃河流域生態大治理中各方的權責邊界和法律責任,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實現黃河流域生態大治理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堅持全局性謀劃,統籌協調,實現黃河治理的機制優化。為更好地協調中央和地方、黃河流域、地域之間相關權責部門在黃河治理中的職能,黨中央堅持全局性謀劃,提出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協調機制,即國家統籌、流域機構統管、省級協調、部門聯合、專家咨詢為一體的黃河流域協同治理創新性機制,對央地職能、流域任務、地域職責、部門使命進行細致且明確的劃分,規范各參與主體的職責范圍;打破行政區劃與流域劃分的壁壘,突出地域之間的統籌協調,實行流域與區域相結合的黃河統籌治理模式,建立黃河流域上中下游跨地區、跨部門統籌協調、系統高效的協調機制,特別是黃河流域省際河湖長聯席會議制度的落實,實現“重大事項國家統籌+重點事項流域機構統管+相關事項省際協調合作”的流域治理模式。全局性的統籌協調既保證了各相關部門內部重點工作的完成,也實現了各部門之間工作的配合與協作,將各部門針對的制度舉措納入統一框架,進行統籌安排,形成制度合力,從而更好地實現黃河流域生態功能完整性、系統性、綜合性的保護與修復。
堅持戰略性布局,洞悉大勢,開辟黃河治理的廣闊前景。黨的十八大以來,為進一步推動黃河的保護與治理,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堅持戰略性布局,秉持系統觀念,聚焦戰略定位、鎖定戰略目標、明確戰略部署,科學規劃和統籌黃河治理,不斷開辟黃河治理的廣闊前景。戰略定位上,將黃河定位于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標桿、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試驗區和中華文化傳承弘揚的重要承載區;戰略目標上,國家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兩步走”的戰略規劃相統一,突出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強調到本世紀中葉,要實現黃河流域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水平大幅提升,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行進方向;戰略布局上,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一帶五區多點”的空間布局,既囊括了連通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北方防沙帶和黃河口海岸帶的沿黃河生態帶,又包含了以黃河上中下游5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為主的水源涵養區,更涉及多個重要野生動物棲息地和珍稀植物分布區,使得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更加全面、立體。
堅持整體性推進,因地制宜,實現黃河上中下游協同治理。整體性是系統觀念的核心要義。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從事物的整體著眼、謀劃推進,防止工作畸輕畸重、顧此失彼。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要求把黃河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謀劃,充分考慮黃河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差異,因地制宜,形成上游“中華水塔”穩固、中下游生態宜居的生態安全格局。上游地區,著重加強水源涵養能力建設。在“中華水塔”三江源地區,全面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沙為一體的生態要素,恢復生物多樣性,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發展;加大力度保護和修復青海玉樹和果洛、四川阿壩和甘孜、甘肅甘南等地區的河湖濕地資源,保護好黃河的重要水源補給地;著力減少過度放牧、過度資源開發利用、過度旅游等人為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和破壞。中游地區,重點抓好黃河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黃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是黃河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完善水沙調控機制,加強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深化農業面源污染、工業污染、城鄉生活污染防治和礦區生態環境整治,明確黃河中游地區生態保護的基本方針。下游地區,大力推進濕地保護和生態治理。加大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保障河口濕地生態流量,擴大自然濕地面積;積極建設集防洪護岸、水源涵養、生物棲息等功能為一體的黃河下游綠色生態走廊;促進黃河下游河道生態功能提升和入海口生態環境改善,開展灘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促進生態保護與人口經濟協調發展。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04日03版)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