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首頁 > 首頁 > 山東要聞 > 正文
  • 大眾觀察|“戰草”黃三角

      互花米草入侵泛濫問題廣泛存在于全國沿海各地,有何治理良方?

      “戰草”黃三角

      

      

      目前,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墾東12互花米草治理區,互花米草已經完成清除。

      在黃河三角洲,沒有硝煙的生態“搶位戰”已經持續了多年。

      “原來這里的互花米草長得特別密,像草原一樣。現在終于看到灘涂本色了。”站在墾東12的石碑處,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極目遠眺,黃色灘涂向天邊延展,零星點綴著紅色的堿蓬。這里曾經是勝利油田墾東區塊的采油平臺,如今已成為保護區治理互花米草的前沿瞭望臺。

      作為全球性的入侵物種,互花米草的泛濫問題廣泛存在于全國沿海各地,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在山東,黃河三角洲的互花米草占到了全省70%以上。

      如今,東營境內互花米草治理區清除比例超過99%,底棲生物種類增加近30%,黃河口鳥類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多。黃河三角洲正在為全國互花米草治理開出一張“戰草”良方。

      懸賞千萬求治“綠色沙漠”

      今年初,國家林草局發布了一份應急揭榜掛帥項目榜單:“懸賞”1000萬元尋求治理互花米草技術。這張榜單的吸睛之處,不光是明確而具體的治理對象,還有“不設限”的揭榜條件:誰能干就讓誰干,不限學歷、年齡、職稱。

      如此“興師動眾”的懸賞背后,是互花米草這種入侵物種日益猖獗的擴散態勢。

      20世紀70年代末,互花米草作為固岸護坡植物被引種到我國。引種之后便表現出了極強的生命力和擴張性,短短二三十年,在廣東、福建、上海、江蘇、山東、河北等地沿海泛濫成災。

      黃河三角洲引入互花米草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前20年,它默默生長,面積沒有明顯擴大。2010年前后進入爆發期,迅速擴散至黃河三角洲潮間帶,總面積超過1萬公頃。

      “互花米草生長的淺海灘涂原本是鹽地堿蓬、海草床等的地盤,它扎根后,長得又密,根扎得又深,其他生物的生長空間全部被擠占了,形成‘綠色沙漠’。”周立城說。

      尤其是在互花米草生長密集的區域,海流減緩,潮溝淤塞,形成了生物堤壩。“它們的肆意擴張影響了潮間帶水文連通,威脅底棲生物生存,改變潮間帶食物網。貝類、蟹類等底棲生物窒息死亡,受食物鏈影響,鳥類也大量減少。”周立城介紹。

      2003年,互花米草被納入我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今年,互花米草又被列入我國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嚴重影響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安全。

      探索治草“非常之法”

      不“戰草”,恢復原本的生態環境就無從談起。

      “互花米草非常潑辣,它不怕海水侵蝕,繁殖能力極強。1平方米的灘涂能長出200株互花米草植株,最多可產下幾百萬粒種子。種子成熟之后順著潮漲潮落,又會發生大面積的擴散。”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副研究員謝寶華說。2016年,該所與保護區合作,在黃河三角洲拉開架子與互花米草“對戰”。

      治理互花米草,種子成熟前是關鍵期。“每年9月底10月初,正是互花米草打種子的季節。去年9月底前,我們全面完成了互花米草的刈割工作,阻斷種源傳播和擴散。”謝寶華告訴記者。在刈割基礎上,治理團隊根據互花米草生長的不同潮灘位置,采取圍淹、翻耕、挖埋等不同的措施進一步清除。

      “從今年春天的復萌狀態來看,這片區域的互花米草死亡率在90%以上。今年我們又進行了多輪次的翻耕,預計明年春天的復萌率能控制在5%以內。”周立城說。

      對于這種生命力異常旺盛的入侵物種,治理方式也要探索“非常之法”。“刈割+圍淹”“刈割+翻耕”,這是東營聯合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研究出的治理模式。治理過程中,科研人員明確了刈割時間、留茬高度、翻耕深度、圍淹水深、治理頻次等技術指標,研制和改裝適宜潮間帶灘涂作業的機耕船、旋耕機等關鍵作業機械,比傳統機械施工效率高出2倍以上。

      不只是東營,從全國看,山東是最早開始省域一體化治理互花米草的省份。今年,沿海7市針對不同地理環境,采用適宜的手段進行治理。目前,沿海各市今年防治任務已按時完成,全省實現治理區域全覆蓋,互花米草清除率超過85%。

      土著物種回家

      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謝湉,是“懸賞”千萬求治互花米草揭榜掛帥項目的揭榜人之一。相比“除草”,他把更多精力投注在除草之后的生態修復。

      冬天的黃河三角洲,灘涂之上,依舊可以看到一團團、一片片零星的暗紅色。這就是鹽地堿蓬,是被互花米草大面積“逼退”的黃河三角洲土著物種,也是謝湉重點引種回家的對象。

      “種子擴散與種子萌發階段是鹽地堿蓬生命周期中最脆弱的時期。在灘涂上修復鹽地堿蓬時,種子需要面對被潮汐反復沖刷,缺少停留機會的現實,土壤高鹽以及頻發的‘春旱’也阻礙種子萌發。”謝湉說。

      好不容易搶回來的生態位不能撂荒。保護區聯合北京師范大學,利用起伏的微地形提高秋冬季鹽地堿蓬種子截留效率,提供春季早期萌發階段的適宜條件。謝湉告訴記者:“目前,保護區內已經開展了上千公頃的微地形營造修復工程。修復后,鹽地堿蓬植株密度超過20株/平方米,由修復前的裸斑轉變為鹽地堿蓬群落。”

      在更廣闊的區域,保護區以互花米草入侵前的原生生態系統作為參照,協同推進互花米草治理、鹽地堿蓬修復、海草床修復和底棲生物增殖四大工程。截至目前,累計退耕還濕、退養還灘7.25萬畝,累計恢復鹽地堿蓬、海草床5.2萬畝;濕地面積增加188平方公里,增長了12.3%。

      隨著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持續提升,保護區成為越來越多動植物的樂園。目前,保護區內共擁有種子植物685種,野生動物1632種,鳥類種類由1992年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373種。

      (大眾日報記者 陳曉婉 報道)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