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惠呵護匠心巧手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其鳴自詨……”《山海經·東山經》里的這段話,描述的正是誕生于25億多年前的泰山玉。
如今,在泰山腳下,依托泰山玉產業,傳統文化與手工藝融合碰撞,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了迷人的光彩。匠人師秀娜和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遇石記泰山玉雕刻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走進泰安遇石記玉石制品有限公司的雕刻室,一張小小的工作臺前,師秀娜左手拿著玉石,右手拿著雕刻刀,用心雕琢著她心中所想。刻刀上下翻飛,水管滴滴答答,盈盈燈光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公司展室,眾多泰山玉雕刻作品逐一而列,面對這些精美絕倫的作品,仿佛開啟了一段匠心文化之旅,師秀娜玉雕之路的漫長畫卷在這里生動展開。
泰安遇石記注冊成立于2011年,但其歷史可溯源到100多年前,師氏高祖起先只是利用泰山豐富的礦產資源雕刻石雕謀生,傳承至后來,遇石記泰山玉雕不再局限于簡單的器皿雕刻,而是在保留傳統玉雕技法的同時,又增加了新的寫實風格和表現形式,為泰山玉雕賦予了新時代精神內涵。
第五代傳承人師秀娜在前人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遠赴北京、揚州、蘇州拜師學藝,將遇石記泰山玉雕刻從最初的謀生手段變成了文化藝術,作品榮獲多項國家級、省級、市級玉雕獎項。從民俗實用器皿到泰山玉石雕刻作品,從小巧的平安扣到威武的泰山石敢當玉石擺件,泰山玉雕每一代的技藝都濃縮了一個時代的民間智慧,蘊含了泰山傳統工藝美術的工匠精神。
近年來,泰安遇石記發展駛入快車道,從名不見經傳的手工小作坊,到榮獲中國玉雕天工獎知名文旅企業,一路走來,師秀娜感慨萬千。她說:“以前,非遺文化產業發展不快、受眾面小,非遺文化傳承面臨很大困境。隨著國家對非遺文化產業的支持和文創產業的轉型升級,我們玉雕這門技藝也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師秀娜算過一筆賬,企業高速發展的這幾年,已累計享受各項稅費減免7萬多元,目前仍享受著減征免征增值稅、“六稅兩費”減半征收等優惠政策,這些稅費支持助力她用匠心成就非遺夢想。
“作為一名匠人,最基礎的是‘工’,最難表達的是‘心’。‘工’是數年如一日的堅持,在不斷雕刻和琢磨中,掌握玉雕每個部位的雕刻力度和精度;‘心’是更高層次的要求,需要懂得汲古納新,能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轉化到作品上。”在師秀娜看來,通過國家的政策支持、親朋好友的鼓勵、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讓手藝望得見初心、堅守住傳承,才能讓非遺看得見、留得住。
據悉,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安市稅務部門主動對接非遺產業發展需求,深入走訪非遺傳承人,了解非遺傳統技藝發展現狀,建立“一對一”服務檔案,并根據發展特點、經營情況定制服務計劃,選派業務骨干上門開展個性化稅惠政策宣傳輔導,進行“一戶一策”精準幫扶,幫助非遺傳承人懂政策、會享受,保障政策紅利精準釋放。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師秀娜的初心很簡單,就是讓遇石記泰山玉雕傳承和發揚下去。“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們將依托豐富的泰山文化資源,不斷探索泰山玉雕刻的新思路,在傳統雕刻技法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將泰山玉雕非遺技藝與歷史文化發揚光大。”師秀娜說。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