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探丨尋跡浙江雁蕩山的人文印記
“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北宋文學家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談》中這樣描述他心中的雁蕩山。
位于溫州樂清的雁蕩山,東臨浩瀚大海,因而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江南漸涼時刻,記者沿著歷代文人的足跡,在山水交匯之間感悟“海上名山”蘊藏的人文印記。
位于溫州樂清的雁蕩山。 新華社記者 李澤欣 攝
“雁蕩山是一座激發妙筆才情的文山。”當地文史專家、雁蕩山風景旅游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胡念望對記者說。據介紹,雁蕩山開山鑿勝始于南北朝,興于唐、盛于宋。南朝期間,山水詩人謝靈運來游雁蕩山,留下多篇著作。此后貫休、懷素、沈括、徐霞客、魏源、康有為、張大千、黃賓虹、郁達夫、莫言、舒婷等都曾賦詩作畫,留下詩文7000多篇,還有十八古剎、南閣牌坊等古跡,都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1955年,潘天壽、潘韻游歷雁蕩山而合作的龍湫飛瀑圖。(樂清市委宣傳部供圖)
游山如讀史。漫步在雁蕩山的高崖絕壁下,一面是壯麗的自然風光,一面是蘊含文化魅力的古跡。“來到雁蕩山感受到的是風景很秀麗,內心非常舒暢,而且也有一些文化印記可以探秘。”來自上海的游客劉女士說。
↑點擊查看視頻
觀音洞,又名羅漢洞,被稱為“雁蕩山第一洞天”。行至一座高270米的山峰腳下,可見兩峰相依,兩峰合在一起稱為合掌峰。觀音洞便藏在合掌峰中的裂縫之中,洞高113米,深76米,但寬僅14米。觀音洞倚山而建,還有殿堂依巖構筑,共有九層樓閣,從山腳要經歷400余級逶迤石磴,才達頂層大殿。這里曾是影視劇《神雕俠侶》重陽宮的取景地。
藏在合掌峰中的觀音洞(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李澤欣 攝
雁蕩山景區導游周建芳介紹,唐代咸通年間,高僧善孜曾獨居該洞中,日夜誦《法華經》。至宋崇寧五年(1106),當地人劉允升見此洞非常清幽,于洞內塑觀音大士、十八羅漢,于巖上塑數百羅漢,改名為“羅漢洞”。到了清同治年間,因洞中供奉了觀音菩薩,此洞又被稱為“觀音洞”。
觀音洞中的九層樓閣。 新華社記者 袁野 攝
胡念望介紹,除了觀音洞,雁蕩山還有很多值得探秘的文化印記。例如,自唐代以來的摩崖石刻多達400余處。其中,龍鼻洞摩崖石刻最為集中,共計94處,內容有題名、題字、記游、詩刻等,石刻題記年代跨度大,涉及名人眾多,有唐代縣尉包舉題記,有北宋文學家沈括題名,還有南宋理學家朱熹所書的“天開圖畫”四字等,蘊藏的歷史信息豐富,此洞也被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稱為“嶂右第一洞”。
沈括題名的摩崖石刻。(樂清市委宣傳部供圖)
位于雁蕩山龍鼻洞的摩崖石刻。(樂清市委宣傳部供圖)
明代文學家王思任在《雁蕩記》曾言,“雁蕩山是造化小兒時所作者,事事俱糖擔中物,不然,則盤古前失存姓氏,大人家劫灰未盡之花園耳。”意思是說雁蕩山是大地小時候的玩具,每處景致都是捏面人所挑糖擔子賣的糖制人物,不然就是盤古開天辟地前、無名巨人族經歷浩劫前花園中的盆景等。
“雁蕩山獨特的景致,撥動著歷代文人的心性靈感,是他們創作的重要來源,由此誕生出的人文作品,使這座海上名山散發著獨特的魅力。”甘肅游客梁先生說。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