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片警老馬和他的46把鑰匙
第一次完整地聽到馬懷龍46把鑰匙的故事是在山東省百姓宣講大賽上,他催人淚下的宣講,生動展現了他與這46戶人家以真心換真心的故事。作為一名社區民警,他不僅是居民群眾的“貼心人”,更是社區孤寡老人的“暖心管家”。
這次,我是在王德亭老人家里,見到了馬懷龍。當時徐龍正切著蛋糕,給馬懷龍過節,而馬懷龍也給“父親”王德亭換上了剛買的新衣服。祖孫三個人一起過節的場景,被定格在手機里。翻看這張照片的時候,馬懷龍跟我說:“幸福是什么?是他們幸福了,我就幸福了。”
王德亭、馬懷龍、徐龍,三個姓氏都不一樣的人,又怎么會是“親父子”呢?就是因為一串鑰匙將這三個毫無血緣關系的人連在了一起。
王德亭老人的這把鑰匙是被馬懷龍“撿”回來的。那是2018年的冬天,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馬懷龍在執勤中遇到了拾荒老人王德亭。老人住在拆遷區的一處危房里,天花板掉渣,墻皮得了“牛皮癬”,窗戶用紙殼掩著,時不時吹著“口哨”,屋里還有一只破鐵桶,里面結著冰……老人76歲,戶口不在青島,平日里靠年邁的姐姐接濟,艱難度日。
當馬懷龍第一次提出要給王德亭老人另找地方住的時候,被老人一口回絕。現在再問起老人當時回絕的原因,他回憶說,當時不相信有這樣的好人,更不相信好人能把好事做到底,“如果我搬出來了,交不起房租,還得回去。到那個時候,說不定連之前的破房子也沒有了。”一年多的時間,馬懷龍“三顧茅廬”,多次談心,終于把老人從危房中請了出來。當馬懷龍把新房的鑰匙交給老人時,王德亭再次把手縮了回去:“原鑰匙還是你拿著,這樣我更放心。”馬懷龍明白老人的潛臺詞:“希望你繼續管我。”
馬懷龍確實也是一直這樣做著。當王德亭突然中風住進醫院,馬懷龍在病人子女一欄里寫上了自己的名字。夜里,馬懷龍穿著一件短袖警服趴在飄窗上,哆哆嗦嗦地挨到天亮。老人看著他,感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清早查床,當醫生核實家屬身份時,王德亭搶著說:“他不是我兒子,勝似我兒子。”
馬懷龍的“兒子”徐龍這把鑰匙是46把鑰匙中最難開的。2012年,徐龍的親生父母相繼去世。對于一個13歲的孩子,現實過于殘酷。“這樣下去,孩子一定會孤僻、自閉,很容易走歪路。”帶著這樣的顧慮,馬懷龍走進了徐龍的生活。徐龍對于這位“不速之客”的接受方式是沉默。為了打開徐龍這把“鎖”,馬懷龍使盡渾身解數,連續給徐龍做了一個月的飯,卻沒見孩子一個笑臉、主動說一句話。
馬懷龍無微不至的關懷最終還是焐熱了少年的心。在徐龍長大的關鍵節點上,“警察爸爸”從沒缺席。中考,馬懷龍和其他家長一樣,在考場外接送、等候;高考,爺倆一起研究政策、填報志愿;徐龍做闌尾切除術,馬懷龍兩口子輪著陪床看護……在馬懷龍的幫助下,徐龍順利考入大學。上學期間,馬懷龍少不了探望,徐龍也會跟同學自豪地介紹他的“警察爸爸”。當徐龍把暑假打工掙的第一筆錢一分不剩地全給馬懷龍買了禮物時,馬懷龍紅了眼眶,嘴上埋怨著孩子亂花錢,實則高興得一晚上沒睡,對妻子說“龍龍長大了”。
當徐龍大學畢業找到心儀的工作后,馬懷龍把一張16萬元的存折交給徐龍,這是徐龍十幾年的政府補助。如今交給他,馬懷龍是覺得孩子長大了,該放手了;另外,徐龍到了成家的年紀,也需要額外開銷。
今年56歲的馬懷龍,自2008年從部隊轉業后,便扎根青島市公安局市北分局興隆路派出所,成了一名社區民警。在老馬管轄的兩個社區里,一共有七千多戶人家、兩萬多位居民,沒有一個人不認識他。真情調解,以心換心,將執法如山和執法如水相結合,是馬懷龍一直堅持的準則。在他的真心服務下,社區里的孤寡老人、殘障居民,都把他當作自家人,主動把鑰匙交給他,方便他隨時回家看看,這就是46把鑰匙的由來。
馬懷龍扶危救困的習慣還源于良好的家風,馬懷龍說道:“在我10歲左右的時候,我母親照顧了一位孤寡老人,一照顧就是20年。后來我當兵了,在部隊上我們經常搞共建,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幫他們打掃衛生,我一直非常喜歡干這件事。”
受馬懷龍的影響,現在和老馬一起穿梭忙碌的有他的家人,有被他幫助過、感動過的社區居民,還有公益律師、心理咨詢師、按摩師、理發師、醫生、鎖匠……連同馬懷龍的同事組成了一個新的團體——馬懷龍金盾志愿者服務隊,到現在已經有了300多名成員,這是全國公安系統第一支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服務隊。他們在馬懷龍身上找到了溫暖,又將這份溫暖傳遞給他人。
通訊員 劉煒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