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信心 穩預期 促發展丨動能澎湃 汕頭擁抱“風口”謀劃千億級海洋產業集群
央廣網汕頭11月8日消息(記者 官文清)江海交匯,擁灣抱海。以美食聞名南粵大地的汕頭,擁有1.05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是陸域面積的將近5倍。在汕頭,各區縣均臨海洋,海岸線長,海島眾多,北回歸線與大陸海岸線相交,港灣、旅游、海洋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資源豐富,有著“中國南海北部活的自然博物館”的美譽。
漫長的海岸線和豐富的海洋資源,讓汕頭在發展海洋產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據初步核算,2022年,汕頭市海洋生產總值約為339.44億元,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迅猛,現代海上風電、海洋旅游業、海洋漁業等千億級產業集群漸成規模。今日的汕頭,正在面朝大海積極拓展藍色發展空間,奮力書寫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篇章。
日前,央廣網記者跟隨“海上圖強看廣東”調研團走進汕頭南澳和濠江等地,探尋汕頭的向海而興之路。
“藍色動力”催生千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
汕頭風力資源豐富,海域風速達9至10米/秒,海上風電年有效平均利用小時數在3800小時以上,有天然發展風電的優勢。作為全國五大海上風電基地——粵東基地的主陣地,站在“風口”上的汕頭,正依托良好風能資源和產業基礎,建設國際風電創新港,同步推進氫能、儲能、智慧電氣裝備等產業發展,打造2000億元新能源產業集群。
薄霧迷蒙,碧波萬頃。南澳島海域的海面上,35臺風電機組整齊列陣,白色扇葉迎風轉動,將陣陣海風轉化為綠色電力。2021年底,汕頭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大唐南澳勒門I海上風電項目”完成全容量投產任務,目前發電量已突破10億度,預計每年可節約標煤約2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萬噸。
根據《廣東省海上風電發展規劃(2017—2030)》,廣東在汕頭布局了3535萬千瓦風電規劃裝機容量,約占全省的53%。
隔海相望,是汕頭在濠江區打造的海上風電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園區。走進園區內的上海電氣風電廣東海上智能制造基地,一臺臺風力發電主機整裝待發,準備發往海上風場進行交付安裝。
上海電氣風電廣東海上智能制造基地生產車間(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 攝)
上海電氣風電廣東有限公司生產部部長魯軍告訴央廣網記者,該基地于2019年8月進入試生產,目前已具備完整產能。基地可生產6至20兆瓦以上級海上風電主機設備,每年可產300套風電裝備,整機產值約70至100億元。
產業園內,可看到園區屹立著兩個風力發電機位,與海上風力發電機位不同,這兩個機位的主要用于風力發電機測試。
“風力發電機在‘上崗前’,需要經歷3個月乃至更長的測試期。以往海上風力發電機只能運到海上進行安裝測試,過程麻煩且成本高昂。如今,我們這里在陸上便能進行安裝測試。”汕頭市發改局新能源科負責人謝少彥告訴央廣網記者,在產業園內設立的風電臨海試驗基地是全國乃至世界單機測試容量最大的陸上試驗基地,解決了我國大兆瓦風機研發測試難的問題。
據介紹,目前基地已投產兩個機位,另有兩個機位正加緊施工中。
試驗基地旁邊,國內首個集“研發設計一體化、工藝流程一體化、生產制造一體化、檢測認證一體化”的海上風電裝備協同生產基地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
據了解,“四個一體化”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項目是由整機、齒輪箱、軸承、葉片、發電機、檢測認證等國內龍頭企業,在汕頭合力打造的國內首個海上風電裝備協同生產基地項目,項目總投資額約40.77億元。其中,軸承、齒輪箱等生產制造項目是廣東省首次引進的海上風電核心零部件項目,屬于強鏈、補鏈項目。
從無到有,從弱變強。2022年,汕頭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業——海洋電力業實現增加值為1.47億元;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亦實現增長,增加值為4.05億元。
目前,汕頭正在謀劃推動6000萬千瓦海上風電資源開發,加快建設粵東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一個龍頭齊聚、綜合競爭力強的世界級風電產業集群正在汕頭臨海加速崛起。
浪漫“彩虹海”拓展生態養殖效能
作為廣東唯一的海島縣,汕頭南澳縣地處東海與南海交匯處,擁有4600多平方公里的廣闊海域,寒暖流交融,鹽度穩定適中,溶氧量高,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海洋漁業的優勢。在水產養殖方面,南澳縣通過大力推廣水產綠色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合理布局水產養殖生產,保護水域生態環境。
漫步在汕頭南澳縣深澳鎮走馬埔村內,面朝大海放眼望去,海面漂浮著大片彩色生態浮球方陣,宛若一片浪漫的“彩虹海”。
南澳縣深澳鎮走馬埔村的“彩虹海”(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 攝)
這些浮球方陣是南澳養殖生蠔的專用設施,采用PET材質,可阻擋紫外線,無毒、無味,既推動了生蠔養殖產業發展,也為海洋生態保護作出貢獻。
跟隨著村民的漁船出海,一路航行,碧波萬里,“彩虹”相伴。行至“彩虹”間,村民拿出特制小勾,對著海面的“彩虹”輕輕一勾,一聲吆喝便拉起整串縱橫交錯的生蠔。掏出隨身攜帶的小刀,村民熟練地起殼清洗,陽光照耀下,果凍狀的生蠔肉熠熠生輝,令人食指大動。
當地生態養殖的生蠔(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 攝)
“我們這里的生蠔,簡單清洗就可以直接食用,味道鮮美肉質鮮甜。”深澳鎮副鎮長陳旭明告訴央廣網記者,這片”彩虹海“是汕頭南澳縣生蠔生態養殖基地,2019年,鎮上養殖戶將白色泡沫浮球更換為彩色環保浮球,實行生態養殖,養殖區域達25000畝,全鎮年產值約有2.5億元。
“彩虹海”帶來的效益遠不止于此。實行生態養殖后,以前只能賣三毛多一公斤的生蠔,“身價”翻了三倍,品質更上層樓。“彩虹海”所在的南澳縣深澳鎮走馬埔村海域生態養殖基地,已成為粵東地區最大的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同時,當地全域采用生態套養的模式,可以保持生態平衡、水質穩定的同時,提高產量。
在推動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南澳縣還配套成立了縣電子商務公服中心。該電商中心融合益農信息社、供銷合作社、創業孵化基地和汕職院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等各電商產業鏈服務渠道資源方,幫助縣域電商農企農戶實現產業鏈無縫對接,也幫助傳統企業應用和發展電子商務,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電商生態圈和產業集聚孵化基地。
數據顯示,2023年1至9月,南澳縣網絡零售額為8.7億元,同比增長372.5%。農村電子商務已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創業就業的“高速通道”。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