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丨如畫三明 有“才”則明
種子經紀人的堅守與責任,返鄉創業者的勇氣和創新,臺灣青年團隊的融合和圓夢……在三明,推行“人才回引、鄉賢回歸”,支持青年就業創業、敢于創新的真誠和熱情無處不在。
三明的發展,不僅需要物質財富的傳承,更需要精神信念的傳承,他們是三明最寶貴的財富,見證過三明巨變,也必將創造三明新的未來。
老一輩的堅守
20世紀70年代,建寧先后選派了近千名農民和農技人員到海南“南繁基地”學習雜交水稻制種,黃坊鄉將上村村民何火明就是其中之一。此后,建寧制種業駛入“快車道”,外地種商開始在建寧當地尋找代理人,也就是行內說的“包工頭”。
“我算是最早一批的‘包工頭’,負責領取制種任務再聯系農戶生產。”何火明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包工頭”需要對交付的種子數量和質量負責,需要全程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監督制種關鍵技術落實和質量把控流程,成為建寧制種產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2000年,中國第一部種子法出臺,持證種業公司可以在全國開展業務,“包工頭”何火明成了“制種經紀人”。
今年50多歲的胡長春也是建寧眾多制種經紀人中的一個,30多年的付出讓胡長春從“門外漢”變成了“土專家”。如今,他手上管理著1000多戶農戶,制種面積有2萬多畝,每年生產的種子有30%銷往越南等。
“制種業缺少年輕人,哪怕在建寧,大多是‘種二代’。”何火明和胡長春最希望的是,看到更多年輕人投身農業。
“一身本領不歇,一片丹心未改”的不只有何火明和胡長春。“辛苦是肯定的,普通機件加工要站立8個小時,基本沒有休息。我的標準是(工件)精準精確度能達到99.99%,就不會只達到99%。”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將樂)半固態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工程師陳冬生在機件加工這一行已工作了20多年,負責加工動車門鎖模具和機臺上的主要配件。
在陳冬生看來,最有成就感的事,除了在機件加工方面拿到國家承認的證書,就是公司加工的動車門鎖走向國際了。“下一個五年的奮斗方向是朝著數字化前進。”陳冬生也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這一行。“我們會老,年輕人來了,未來才能有更多產品走向世界。”
接班的年輕人
“85后”丁蓮平就是何火明口中的“種二代”。他大學畢業后選擇回到建寧成為一名制種經紀人。“鯉魚跳龍門”的丁蓮平回鄉制種的消息傳開,親友勸他“干農業不是件簡單事”,他卻一笑置之,“我還年輕,實在做不來,再去外面找工作。”而這一“試”就是10余年。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在父親手把手教導下,丁蓮平掌握了相關技術,2019年,他成立了福建華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當年訂單收購超300萬公斤雜交水稻種子;2021年,他從中農種業江西現代全國峰會上捧回全國僅9名的“優秀生產合作伙伴”榮譽;在2022年度建寧縣鄉村振興表彰中因實績突出又被評為“突出貢獻大戶”。“種子的質量,是我收購種子最大的底氣。”談到未來發展,丁蓮平眼里充滿期待。
隨著三明鄉村振興征程的全面開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懷揣夢想,主動選擇回鄉創業、就業,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一支重要力量。每到周末,位于泰寧古城內的“拾年私影咖啡”都是爆滿的。其前身鄒氏書院是一幢二進的明末清初建筑。古建由泰寧明城文旅公司修繕后,由縣交通局認養,再由交通局委托返鄉創業青年伍華暉進行管理、營運。
“游客在咖啡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觀看影片,品嘗精品咖啡,享受休閑的觀影時光。”伍華暉引進休閑新業態,8月份開業以來,生意火爆超過預期。“我們會積極完善歷史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參與傳統建筑活化利用,為打造泰寧旅游名片貢獻力量。”
扎根的“新”三明人
說起泰寧縣的“耕讀李家”,很多人都不陌生。曾經默默無聞的際溪村能夠古今并蓄,離不開兩岸鄉創產業的交流與探索。
“這些年算是與村民一起成長。有時候,飯點走在村道上,村民總會喊我們去家里吃飯,每逢村民家有喜事也會邀請我們。”莊雅云是上趣開新創意策劃有限公司設計總監,在多年與村民的和睦相處中結下了深厚友誼。
2014年,臺灣上趣開新的設計師來到大陸從事福建鄉村領域工作,兩年后,莊雅云加入團隊擔任設計總監。走入當地生活,了解當地環境、產業情況、訪談鄉賢……這些對莊雅云來說都是很有趣的體驗。
如今,團隊作為一群“新農人”早已成為三明土地上的“新新人類”,成員對外都稱“我是新村民,我也是泰寧人”。有了這種連接之后,團隊會以“為自己家鄉作貢獻”的角度來工作,更加積極思考做什么事情能對家鄉產生更好的帶動效應。
“最初,別人介紹我的時候常說,這位是臺灣建筑師、景觀設計師,但現在大家會調侃我是‘拿著規劃設計圖的福建農民’。”和莊雅云的感受一樣,團隊的項目管理負責人張欣頤也曾說,她和伙伴們都很喜歡現在的“新身份”,2019年她當選三明市“三八紅旗手”,2022年又榮獲“福建青年五四獎章”。
“促進兩岸鄉創理念共融,活化村落是我們的使命。”莊雅云希望,用設計之力賦予村莊別樣活力,為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盡一份力。
從歷史歲月中走來的“三明精神”,在幾代人的傳承和弘揚中,初心的使命和信仰的力量依舊發光閃亮。(記者張李源清)
(文章據《中國經濟時報》)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