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新泰市:“五位一體”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
清晨,當第一縷金色的陽光照在山東泰安新泰市禹村鎮“紅石榴美食街”一排排蒸騰著煙火氣的小吃上時,所有關于美好生活的詞語都變得靈動起來。大盤雞、手抓肉、油炸糕……一道道美食馥郁如酪,熱烈如酒,它們是回漢一家親的縮影,一湯一菜間鐫刻著民族團結的印跡。
這條老街,凝聚著無數新泰人關于美食的記憶,更是新泰市深入推進回漢一家親的生動剪映。近年來,新泰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圍繞“鑄牢共同體、建設示范區”工作主題,以禹村鎮為試點,以初級中學、豐禹農牧、建鑫農業、青山牧業、紅石榴美食街為串聯,全力打造“校企聯合、鎮村聯建”五位一體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圈。
禹村鎮垤路村五成以上的村民都是回族。在該村65歲的回族老漢楊大爺的記憶里,從未聽說村民之間有什么矛盾,那種發自內心的相互尊重,已成為村民的自覺。
讓楊大爺最為感動的是,前不久,村里修路需要伐掉道路兩側四千多棵樹木、占用村民口糧地約15畝,涉及回族群眾26戶,漢族群眾3戶。于是,村“兩委”成員就一戶一戶做工作,白天等不到人,就晚上蹲在村民家門口守著。“老黨支部書記主動帶頭伐掉自家地里樹讓出了3米多,群眾也紛紛跟著,你讓一點,我讓一點,才有了今天的寬敞。”
僅用三天時間,回漢兩族群眾主動伐掉兩側樹木,并且沒要一分錢的土地補償。經過近一年的努力,一條長約10華里,寬6米的柏油路蜿蜒穿越整個村莊,并且向南與省道相接,大大緩解了當地村民行路難的問題。
以黨建為綱,新泰市緊緊扭住基層黨組織這個“關鍵”,著力推動紅石榴志愿服務小隊、致富領頭羊等人才庫建設,多層次深化、全方位推進具有新泰特色和新泰辨識度的集群品牌培育,不斷擦亮新泰市“紅石榴”民族工作品牌。
一方的和諧穩定,離不開經濟發展的支撐。近年來,新泰市以產業促發展,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群眾過上了好日子,感黨恩,念黨情,共同維護團結和諧發展局面的主動性不斷增強。
禹村鎮青山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洪倉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回民。多年來,馬洪倉堅持抓村集體領辦合作社,積極推動“企業+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持續推進土地流轉擴規增效,利用打工、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周邊群眾增收。“公司年產值達3000萬,以合作社分紅形式,帶動周邊500余名回漢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就業,每年提高每戶收入達3萬元。”馬洪倉說道。
不僅如此,新泰市積極扶持伊通物流、青山牧業等企業擴規升級,推動豐禹畜牧、永堂香椿、金信養羊等現代農牧產業園區融合發展。以山東建鑫農業、青山牧業、豐禹農牧為龍頭,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聯建東沈西村(回)、西沈村(漢)兩村,連片打造民族融合甘薯繁育示范區;聯通山東東、山東南、東杜村流轉土地發展牧草及肉牛產業;聯合大寨、大路山、程家峪等村,打造紅石榴畜禽養殖產業園,同時,以沈西甘薯種苗繁育基地和南峪甘薯電商中心為載體,輻射帶動垤路、韓山等村發展連片萬畝甘薯基地,打造片區村企聯建黨支部工作陣地,讓少數民族群眾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增收致富。
如果說產業發展夯實了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那么精神文明則凝聚起民族團結的強大合力。在禹村鎮初級中學,56個民族知識帶展示著不同民族的風土民情,紅石榴文化館記載著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多姿多彩;“石榴籽·一家親·好故事”“新泰市中小學‘中華民族一家親’”主題征文集等系列體意識示范創建工作向“人文化、大眾化、實體化”方向發展;實踐上,利用紅色革命館、建鑫甘薯勞動實踐基地、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開展紅色體悟、研學游行等活動,把“愛我中華”的種子植根于每個孩子的心中,讓學生們自覺把“小我”融入“大我”。
從產業振興到街區建設,從教育戰線到民生紅利,一個又一個生動的實例都在彰顯著“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新泰市回漢一家親匯成民族團結的海洋,在同筑小康夢的道路上,新泰市不卸甲再出發,即將開啟下一段征程……
通訊員 趙曉宇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