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信心 穩預期 促發展 | “迎頭趕上”的汕頭如何抓住“十四五”機遇?
【開欄語】
中國是海洋大國。廣東是海洋大省,擁有全國最長的大陸海岸線,以及分布在廣闊海域上的1963個島嶼。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強陸海統籌、山?;瑥娀郛a城整體布局,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全面建設海洋強省。6月召開的廣東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強調,要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在打造海上新廣東上取得新突破。
沿著領袖囑托的蔚藍坐標,滿載勇立潮頭的信心榮光,今年以來,廣東各地開辟出一條又一條向海圖強、依海而興的“航線”,共同鼓起落實海洋強省戰略的“風帆”,為廣東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增添“藍色動力”。
為了深入展現新時代“海上新廣東”故事,更好地強信心、穩預期、促發展,10月30日至11月5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廣東省委網信辦主辦、南方新聞網承辦的“向海圖強看廣東”大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聯合100多名中央和省市重點網絡媒體記者以及相關海洋經濟領域專家學者、知名網絡達人、自媒體創作者等,分東、西、中三條線路探訪調研廣東14個沿海城市。南方日報、南方網、南方+、粵學習客戶端即日起推出“強信心 穩預期 促發展”系列報道之“向海圖強·廣東觀察”,敬請垂注。
依海而生,向海圖強,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強調,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推動海洋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要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
近年來,汕頭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論述精神,認真落實“海洋強省”三年行動等部署,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統籌做好全市海洋經濟發展工作,謀劃打造現代海上風電、海洋旅游業、海洋漁業等千億級產業集群,積極拓展藍色發展空間,奮力書寫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篇章。
打造2000億元新能源產業集群
陽光透過薄霧,傾灑在南澳島海域的海面上。萬頃碧波間,35臺風電機組整齊列陣,白色扇葉迎風轉動,將陣陣海風轉化為綠色電力。2021年底,汕頭市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大唐南澳勒門Ⅰ海上風電項目”完成全容量投產任務,截至23年3月底,發電量已突破10億度,預計每年可節約標煤約2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萬噸。
擁有218公里大陸海岸線和167公里海島岸線的汕頭,風力資源豐富,有發展風電的天然優勢。當前,汕頭正依托良好風能資源和產業基礎,建設國際風電創新港,同步推進氫能、儲能、智慧電氣裝備等產業發展,打造2000億元新能源產業集群。5月下旬,位于汕頭南澳海域的華能汕頭勒門(二)海上風電場完成樁基礎施工,進入風機吊裝階段。這是汕頭市第二個開工建設的海上風電項目,也是省、市“十四五”重點項目,項目集約、節約用海指標達到廣東省領先水平,計劃今年底前實現全容量并網,年均發電量達20億度。據悉,廣澳港三期工程也有望于今年底動工建設,將建設3個風電運維碼頭。
據初步核算,2022年汕頭市海洋生產總值約為339.44億元,海洋新興產業呈現新亮點: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業——海洋電力業,從無到有,實現增加值為1.47億元;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亦實現增長,增加值為4.05億元。市自然資源局海洋海島管理與監測防災科副科長劉乙希介紹稱,當前汕頭正謀劃6000萬千瓦海上風電資源開發,依托廣澳港打造集施工建設、運維和出口為一體的海上風電母港,打造2000億元新能源產業集群。
位于汕頭南澳勒門海域的風電機組
持續拓展生態養殖效能
在南澳縣深澳鎮走馬埔村,放眼望去,海面上漂浮著大片彩色生態浮球方陣,宛若彩虹,吸引游客駐足拍照。這些浮球方陣其實是南澳養殖牡蠣的專用設施,采用PET材質,可阻擋紫外線,無毒、無味,既推動了牡蠣養殖產業發展,也為海洋生態保護作出貢獻。
養殖生蠔已經有20多年時間,走馬埔村養殖戶程成孝的養殖場面積有200畝左右,幾個月前放下的蠔苗,7月份就可以收獲了。2020年,南澳縣采取積極措施全面推進白色泡沫浮球更換成環保生態浮球工作,也讓程成孝嘗到生態養殖的甜頭。程成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每個泡沫浮球需要花費15元左右,現在每個環保生態浮球僅需10元左右。而且,以前一名工人每天僅能放置200個生態浮球,現在一個人每天就能放置400個,大大減少了人工成本。
“這幾年經濟效益不錯,不僅把養殖做起來了,還帶動村里的旅游業的發展。”程成孝笑著說,如今許多游客慕名而來,除了到村里來品嘗地道的生蠔美食外,還奔著網紅打卡點“彩虹海”而來,而他也對村里未來的發展充滿期待。
目前,南澳縣是全省首個實現全縣域將白色泡沫浮球更換為彩色生態浮球的區縣。南澳縣深澳鎮黨建辦副主任莊培陽表示,深澳海洋牧場將繼續向生態化、有序化、可持續發展方向推進,不斷拓展生態養殖效能,培育和發展休閑旅游,進一步增強深澳鎮發展動能,不斷強化“彩虹?!卑l展效益。
彩虹海上養生蠔
南澳縣深澳鎮走馬埔村,海面上大片彩色生態浮球方陣宛若彩虹。 柯曉攝
盤活碳匯生態產品價值
南澳縣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以及較好的海洋養殖產業基礎,其中南澳牡蠣是南澳縣的主要特產之一。據了解,牡蠣在生長過程中能夠將水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合成牡蠣殼和軟組織,從而減少溫室氣體濃度。2022年,在人民銀行汕頭市中心支行指導下,廣東首筆海洋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落地汕頭。
工商銀行汕頭分行以海洋碳匯這一生態產品為切入點,落地了省內首筆海洋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這也是全國工商銀行系統首筆海洋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
目前近海貝類雖然具有固碳功能,但暫時還未納入碳匯,預估值無法變現。即便如此,考慮到遠期收益是存在的,可實現遠期的收益權來質押,幫助農戶養殖獲取金融支持?;谝陨县愵愷B殖碳匯可測算的原理,人民銀行汕頭市中心支行指導工商銀行汕頭分行主動對接第三方機構,為南澳縣某海洋養殖戶所養殖約80畝的牡蠣可形成的碳匯量進行核算評估,參考市場價格將其預計可實現的碳匯收益權作為質押。
通過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對該筆質押進行登記和公示,并發放了海洋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50萬元,盤活實現了沉寂在海洋之中的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在廣東省內率先開辟金融支持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路徑。
南澳生蠔養殖喜獲豐收
打造現代漁業經濟區
牧漁耕海,建設“藍色糧倉”,汕頭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南澳縣平嶼深水網箱養殖基地,一尾尾金鯧魚、鮸魚、鰤魚等優質深海魚類在網箱深處自由游走,一艘艘漁船或投放飼料或檢修設備,漁民忙前忙后,不亦樂乎。
近年來,南澳縣立足漁業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加快推動傳統漁業轉型升級以及漁民轉產增收,引進南澳縣平嶼深水網箱養殖基地項目并成功試投產,實現深水網箱養殖“零”的突破。在深水網箱養殖領域,南澳耕泰洋水產有限公司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去年9月,南澳耕泰洋水產有限公司首批深水網箱正式投用,進行金鯧魚試驗性科學養殖。3個月后,首批試養殖的金鯧魚成熟上市,市場供不應求。金鯧魚的豐收讓該公司董事長蕭偉源看到了深海網箱養殖的前景,計劃擴大養殖規模。未來企業也將擴大南澳海域深遠海養殖產業,以現代信息技術和工程裝備為支撐,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研發設計一座大型深遠海智能化養殖設備平臺。
從淺海到深海,從“看天吃飯”到“高效養殖”,從單一捕撈打魚到水產加工、現代物流、休閑漁業等二三產業全方位發展,汕頭海洋牧場快速發展,“藍色糧倉”逐漸成型。
另一邊,汕頭南澳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項目正準備進入實質施工階段。南澳縣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是中央財政補助資金支持建設的15個漁港經濟區試點項目之一,也是廣東省漁港經濟區先行先試區。汕頭南澳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工作人員林鴻庭表示,項目的建設將提高港區防災減災能力,改變港區配套滯后、漁港功能單一的現狀,將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支撐,擬形成以漁港為龍頭、城鎮為依托、漁業為基礎,集漁船避風補給、漁貨交易、冷鏈物流、精深加工、休閑觀光、城鎮建設為一體,區域產業結構平衡,產業層次較高、輻射效應明顯的港產城一體化的現代漁業經濟區,帶動周邊地區海洋與漁業經濟的發展。
優化沿海經濟帶重大產業布局
“十三五”期間,汕頭市海洋生產總值總體保持較快增長,均速約10.3%,約占全市GDP的14%-16%,初步建立起以現代海洋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水產品加工業、海洋漁業為支柱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2021年,汕頭市海洋旅游業產業增加值為107.51億元,同比增長8.7%。2022年,全市水產養殖面積22萬畝,水產品總產量47.4萬噸,總產值近80億元。目前,汕頭市已形成以南澳縣、澄海區淺海,韓江、榕江河口區,練江兩岸為重點的水產養殖區。在發展近淺海養殖的同時,積極探索發展深水網箱養殖業和“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模式,今年汕頭市有望試點建設2個海洋牧場。
進入“十四五”時期,汕頭迎來“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臺多項支持汕頭發展的政策措施,《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17-2030年)》提出要以汕頭為中心,建設“大汕頭灣區”,依托粵東沿海豐富的海洋資源,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汕頭市將抓住歷史機遇,做大海洋經濟體量,調整海洋產業結構,增強海洋科技創新能力,積極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在新的起點上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建設海洋強省、海洋強國。
目前,汕頭正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堅定不移走“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之路,進一步優化海洋重大產業布局,建設國際風電創新港,打造服務全球的海上風電產業新城,推進海洋高端裝備、海洋新能源等海洋產業重大項目在汕頭布局。同時,汕頭還將持續做好海洋產業服務保障,加速建立海洋牧場項目用海審批聯動機制,優化用海審批流程,簡化用海前期工作,努力實現“拎包入駐”“拿海即開工”。在用地保障方面,汕頭積極做好海洋牧場陸域配套設施及產業用地保障,優先支持海洋牧場陸域配套設施及產業項目落地建設。
總策劃:侯小軍
總統籌:金強 張純青
策 劃:李琳 袁佩如 朱景
采 寫:汕頭融媒李德鵬
執 行:蘇若倩 韓薇 曾文宇 歐文恒 劉玉倩 張涵青
視 頻:汕頭融媒
設 計:李江銳 張琪達 楊晨悅 汪婉瑩
校 對: 陳學德
南方網 汕頭融媒集團聯合出品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