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村村有好戲 | 鄉飲鄉大棚里“致富果”豐收了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訊(記者 徐文莉 通訊員 吳笑雯 審核 晁彤彤)“昨天1號棚里的都賣沒了,這個棚里的西紅柿也都預訂出去了……”走進鄉飲鄉巴夫產業示范園的“五位一體”生態大棚內,綠油油的西紅柿秧苗,藤蔓垂吊、整齊排列,西紅柿如一個個小燈籠點綴其間,工人們邊干邊聊著,臉上盡是豐收的喜悅。
“這是‘艾米莉’西紅柿,包括‘秋之戀’‘京彩8號’等不同品種,不含任何添加劑和催熟劑,果肉軟糯、一口爆汁、入口軟綿,有的供游客采摘,有的裝車后直接發往臨沂、北京等地,深受消費者青睞,回頭客不少。”大棚負責人王富強介紹。
?
巴夫產業示范園里的“五位一體”生態大棚,采用“前溫室+畜舍+后冷棚+沼氣池+蓄水池”五位一體技術,最大限度提高光和水等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對棚內空氣、水分和土壤等進行實時監測,通過控制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因素,讓果蔬在最“舒適”的環境中生長,打造“種植+養殖+生態+環保+能源綜合利用”的高效綠色循環模式,棚內軟糯的玉米、香甜的草莓、優質的蛋白菊陸續爭“鮮”上市。今年,共有9個大棚種植“艾米莉”西紅柿,一個棚的產量能達到5000斤/畝,市場價格7元/斤,帶動周邊村50余人實現“家門口”就業。
“我現在每個月工資大約2700元錢,現在村里有好多婦女都跟我打聽,想來這里干活。”王傳蘭一邊采摘一邊笑著說。
近年來,鄉飲鄉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把產業發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有力抓手,圍繞“一村一品,一村一策、一村一特色”的發展思路,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做好“土特產”文章,探索建立“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種養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扶持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發展特色富民產業,助推村集體和群眾實現“雙增收”,持續繪就“產業強、生態美、百姓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