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信心 穩預期 促發展 | 向海圖強!看廣東“藍色經濟”如何發力
【開欄語】
中國是海洋大國。廣東是海洋大省,擁有全國最長的大陸海岸線,以及分布在廣闊海域上的1963個島嶼。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強陸海統籌、山?;?,強化港產城整體布局,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全面建設海洋強省。6月召開的廣東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強調,要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在打造海上新廣東上取得新突破。
沿著領袖囑托的蔚藍坐標,滿載勇立潮頭的信心榮光,今年以來,廣東各地開辟出一條又一條向海圖強、依海而興的“航線”,共同鼓起落實海洋強省戰略的“風帆”,為廣東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增添“藍色動力”。
為了深入展現新時代“海上新廣東”故事,更好地強信心、穩預期、促發展,10月30日至11月5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廣東省委網信辦主辦、南方新聞網承辦的“向海圖強看廣東”大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將聯合100多名中央和省市重點網絡媒體記者以及相關海洋經濟領域專家學者、知名網絡達人、自媒體創作者等,分東、西、中三條線路探訪調研廣東14個沿海城市。南方日報、南方網、南方+、粵學習客戶端即日起推出“強信心 穩預期 促發展”系列報道之“向海圖強·廣東觀察”,敬請垂注。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同時也是資源的寶庫。她神秘、博大、浩瀚,蘊藏著豐富的海洋礦物資源、海水化學資源、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動力資源。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強陸海統籌、山海互濟,強化港產城整體布局,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全面建設海洋強省。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1310”具體部署,“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在打造海上新廣東上取得新突破”作為10大新突破之一,舉足輕重。
廣東是海洋大省,瀕臨南海,有著全國最長的、延綿4000多公里的海岸線,海域面積居全國第二。其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全年均適合海水魚類養殖。
今年6月發布的《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3)》顯示,廣東海洋經濟總量已連續28年居全國首位。2022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1.8萬億元,同比增長5.4%,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4%,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9%。海洋經濟為廣東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藍色動力”。
廣東按照“疏近用遠、生態優先”的要求,騰出近海空間搞建設、布項目、保生態,大力拓展深遠海開發利用空間。
如今,廣東鍛造打開海洋資源寶庫的鑰匙。一片片深海智能網箱耕海牧漁筑起“藍色糧倉”;一艘艘海洋科考船駛向遠洋探索深藍底下奧秘;一座座港口不舍晝夜助力全省貨運通江達?!版湣比颉?/p>
伴著汽笛和濤聲,廣東已吹起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嘹亮號角,奏響向海圖強的新時代樂章!
廣州南沙港區
現代海洋產業增底氣
在珠海鶴洲新區(籌)桂山鎮蜘洲列島海域,清晨6時許,漁民駕駛船只來到深海養殖平臺,用機械吊臂將撈網放至深水網箱內。吊臂起,大網收,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金鯧魚浮出水面。廣東大麟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吳俊表示,公司今年的金鯧魚產量預計在2000噸左右,由于品質較往年好,預計總產值6000萬元左右。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珠海漁業實現產值46.90億元、增長6.1%,呈積極向好態勢。
數據的背后,是珠海依托262個大小島嶼、近934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的先天優勢,大力推進海洋牧場建設。
今年以來,廣東立足海洋資源稟賦和海洋產業發展基礎,做強做優做大海洋牧場、海上能源、臨港工業、海洋旅游等現代海洋產業,強化涉?;A設施、海洋科技、海洋生態等支撐保障。
深耕碧海,牧漁未來。目前,廣東海洋牧場建設已進入“快車道”,著力打通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探索構建一條從種業、養殖、裝備到精深加工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全鏈條,極大增強廣東經濟發展底氣,使海洋牧場成為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特別是將休閑漁業和生態旅游等產業有機融入海洋牧場建設中,充分發揮其對上下游產業和周邊區域產業的拉動作用。
海洋第一產業方面,潮州市全力攻克廣東花鱸種苗產業技術難題,投入資金8000萬元全力打造省級花鱸良種場;汕頭南澳縣引進南澳縣平嶼深水網箱養殖基地項目,推動傳統漁業轉型升級以及漁民轉產增收;中山以優勢旅游和航運企業為依托,推動海洋牧場與生態養殖等產業融合發展,逐步形成海洋牧場經濟新的增長點。
在陽江離岸69公里的海面上,鋼鐵巨人轉動葉輪,把海風轉化為綠電。這是全球首臺“導管架+網箱”漁風融合一體化裝備,每年發電量可超4500萬千瓦時,養魚超15萬尾,年漁獲量可達75噸。海面下,魚種養殖情況實時回傳至智慧平臺,該裝備采用了智能化漁業養殖系統,通過大數據和AI計算,實現智能投喂、智能監控監測、自動洗網、自動收魚等功能。工作人員可通過風機觀測數據平臺,實時遠程查看并進行養殖作業,解決了深遠海養殖無人值守與看護的難題,使綠色漁業進一步挺進深海。
海洋第二產業方面,廣東加快發展海洋新材料、海工裝備等新興產業,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提升海洋產業“鏈主”企業引領力和競爭力,培育壯大海洋油氣化工、海洋旅游萬億級產業集群,海洋清潔能源、海洋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千億級海洋產業集群,充實藍色經濟的制造業家底。
目前,江門已研制出國內第一艘DCM深層水泥攪拌船、國內首套潛水無人切割機;南洋船舶通過采用數字化焊接設備、數字化激光切割設備等智能裝備,有效解決了造船過程中勞動強度大、焊接效率低等問題。
2023年2月,位于揭陽大南海石化工業園區的中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的煉油雙系列、芳烴、化工裝置全面投料生產,帶動揭陽工業生產,助力揭陽市上半年生產總值增速躍居全省第一,構筑了粵東沿海經濟帶新增長極。
揭陽中石油廣東煉化一體化項目投產 黃偉旭攝
海洋第三產業方面,廣東著力推動形成一批向海而興、因海而富、依海而美的縣、鎮、村,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茂名充分利用晏鏡嶺得天獨厚的濱海生態資源,深度挖掘海洋文化底蘊,傳承好心、俚族、疍家、漁商等文化,引入美食、文創、民宿等多種業態,打造漁、工、文、旅結合的鄉村振興新樣板——疍家墟,是藍色經濟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鄉村寫照。目前,疍家墟創造200多個就業崗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年收入有望從1.7萬元提高到2.2萬元,村集體每年收入約100萬元。
茂名晏鏡嶺景區
海洋科研實力展銳氣
“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數字海底地震儀、水下滑翔機、水下自助式航行器……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探海利器”,正助力中國逐夢深藍。
在海洋能源開發領域,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研發的20kW海洋漂浮式溫差能發電裝置在南海成功完成海試。這是我國首次在實際海況條件下實現海洋溫差能發電原理性驗證和工程化運行,有力推進了我國深海能源開發利用。
海洋溫差能發電原型機組 奚曉謙攝
此外,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海科技創新中心被納入國務院《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戶南沙,成為海洋能源領域第一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不斷突破的海洋科研實力,為廣東發展海洋經濟提供了堅實而有力的技術支撐,展現廣東海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銳氣。
數據顯示,2022年廣東省在海洋漁業、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油氣及礦產、海洋藥物等領域專利公開數達19375項。其中,湛江運用“揭榜掛帥”模式,重點突出水海產品育種、海洋生物醫藥、深遠海綠色養殖裝備等方向,推動人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當地自主培育的凡納濱對蝦“海茂1號”“海興農3號”水產新品種打破國外種源壟斷,達國際先進水平;湛江高體鰤人工育苗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解決了長期以來高體鰤養殖依賴野生苗的問題。
在工程制造方面,全球首艘具有遠程遙控和開闊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母船“珠海云”號下水;全球最大的抗臺風半直驅海上機組——MySE12MW機組正式下線,適用于全國98%的海域;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海基一號”正式投產,填補了國內超大型深水導管架設計建造的多項技術空白。
5G網絡應用向海延伸,服務漁船安全生產及海上牧場、海產養殖、交通運輸、海上風電產業等應用場景創新。由5G、云計算、物聯網和“GPS+北斗定位”組成的數字漁船系統成功開發,有效提升漁業安全生產管理水平;深圳鹽田港實現華南首個前裝5G設備的遠控輪胎吊常態化商用,在“5G+智慧港口”創新應用取得新成果;完成對汕頭中澎二海上風電場、大唐南澳勒門海上風電場、外羅風電場等區域的5G連片覆蓋。
當前,從海岸、海面到海底,滿載高水平自立自強創新成果的巨輪駛向深藍,以科技創新促發展,為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藍色朋友圈”聚和氣
深圳鹽田港
一艘艘遠洋貨輪集聚在錨地,等待引航進港;臨近的港區堆場內,滿載著“廣東制造”的數萬個集裝箱靜候出?!@是深圳港繁忙的作業景象。
據自然資源部發布《2022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位于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的深圳港,集裝箱累計吞吐量達3003.56萬標箱,同比增長4.39%,成為全球第4個年吞吐量突破3000萬標箱的港口。
深圳港創新海鐵聯運、駁船便利綠色運輸等模式,將國際樞紐港功能延伸到更廣闊的內陸腹地,讓更多企業享受到“港口就在廠門口”的無縫銜接。
海洋作為連接海內外市場的重要通道,廣東正不斷構筑更大的“藍色伙伴關系”生態圈。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無數萬噸船舶從廣東各大港口起航,劈波斬浪,筑夢深藍,持續拓展對外開放與合作的新空間。
夜深時,廣州南沙港碼頭依舊燈火通明,橋吊起舞,集卡穿梭。海面上巨輪往來不絕,悠長而洪亮的汽笛聲響起,又被黑夜緊緊包裹,隱沒在遼闊的海面上。
海鐵聯運“馬蹄疾”。9月23日,在廣州北部,一列滿載110個標箱國產新能源汽車的X8120次中歐班列從廣州國際港鳴笛始發,前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據悉,今年前9月,廣州海關監管發運新能源汽車中歐班列7列,總計480輛新能源汽車,貨值達9644多萬元。
7年來,廣州中歐班列線路穩步增加,“朋友圈”越來越大。在開行線路方面,由7年前只有1條出口線路,目前已形成“14出6進”共20條線路,織就了一張覆蓋歐亞大陸的國際物流大網絡。
廣東正敞開懷抱,海運與鐵路物流鏈深度融合,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一道,在“新絲路”上攜手共繪發展繁榮新畫卷。
港口不僅在對外貿易中起“通道作用”,如今,廣東臨港產業聚集效應也愈加凸顯。大城見大港,在向海圖強已成共識的當下,廣東各沿海城市越來越重視“港產城”深度融合發展。在深汕合作區,“港產城”模式促進比亞迪與深圳港強強聯合,加快國產新能源汽車“出?!?。深圳在全國首推的“大灣區組合港”模式,現已開通線路30條,覆蓋大灣區近90%城市,助力大灣區產業鏈以及供應鏈的暢通穩定,也提升了深圳港國際中轉港和全球樞紐港地位。
東莞濱海灣新區充分發揮政策、區位、交通優勢和雄厚經濟腹地實力,加強與廣深港聯動融合發展,集聚國際一流海洋要素資源,成功引進OPPO智能制造中心、vivo智慧終端總部等重大龍頭產業項目。
東莞濱海灣大橋
在惠州大亞灣石化區,聚集了??松梨凇⒅泻づ频?3家世界500強企業,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5家化工企業在此扎根合作,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
在汕尾紅海灣港口,港航物流業集聚發力,打造糧食儲運、飼料加工、食品制造等產業集群。同時,汕尾市正積極創建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立“關檢匯稅融”一體化的公共服務平臺,為跨境電商企業提供一站式、一卡通服務;積極申報籌建汕尾綜合保稅區,著力招引一批引領性、龍頭型、核心競爭力強的項目入駐綜合保稅區的建設運營。從“硬”基礎到“軟”實力,進一步擴大產業鏈“生態圈”,促使汕尾海洋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內外同行,和合共生。海洋是經濟交流、文化互鑒的“大通道”和“滋養地”。廣交天下,和氣生財,這是刻在廣東人骨子里的務實基因,也是廣東經濟發展的密碼。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