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老照片丨獨輪推車上的歲月
□賀安棟
在我的童年時代,獨輪車是故鄉最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獨輪車是常見的出行工具。
小時候,我最喜歡坐獨輪車,經常讓哥哥姐姐們推著我玩。如果大人們推著獨輪車下地干活,我也喜歡坐在獨輪車上,跟著大人們一起到田間地頭玩耍。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獨輪車是農業生產的主要運輸工具。
有一次,在一個冬天的下午,天傍黑,我坐在獨輪車上,讓大哥推著我出去玩。在村后一條陡坡小路上,我們由東向西行至大坡陡峭處,獨輪車不小心碰到了北側的土坡上,整個車子向南翻滾下去。此處,陡坡小路的南側是很深的院落,坡底的下方就是垂直的深院后墻,后墻高度幾乎和院落屋檐差不多,大約有兩米多高。幸好深院后墻上長著三三兩兩的槐樹和椿樹等,我和獨輪車翻下去后被樹木接住,沒有順著兩米多高的深院后墻掉下去。當大哥把獨輪車撥開,去扶我時,發現我的頭部流了很多血。原來我翻滾到陡坡底時被槐樹枝杈插中了右耳前面。我當時被嚇得膽戰心驚,之后的事情竟全然不記得了,右耳前至今還清晰可見的疤痕就是這樣留下的。
1958年,東平湖臨黃堤工程施工現場(組圖),獨輪車成為民眾施工的重要工具。
坐獨輪車,不僅是我喜歡,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中的大多數也都喜歡,因為那時候,沒有更好的交通運輸工具可以“享受”。記得我小時候經常生病,都是坐著獨輪車,被大人們推著去醫院看病抓藥。有一次,父母推著我和大姐去醫院看病,我和大姐一人坐一邊,由于我年小體輕,獨輪車始終偏斜著,一不小心就容易從車上掉下來,很不安全。為了讓獨輪車平衡,父母就在我坐的一邊加了一塊大石頭,這樣獨輪車就基本平衡了,我坐在獨輪車上也舒服多了。有的時候,父母推著我出去,怕車子偏斜不穩當,就用繩子把我和車子捆綁在一起,車子的另一側,則放一塊大石頭找平衡。這樣,只要車子不翻,我就不會掉下來。
△1958年,東平湖臨黃堤工程施工現場(組圖),獨輪車成為民眾施工的重要工具。
有趣的獨輪車,是難以忘懷的童年記憶。坐獨輪車,也是那個時代的樂趣所在。
如今,獨輪車在生活中已經難得一見,但那些年的獨輪車,那些推著獨輪車改天換地的人們,永遠地留在了歷史的長河里。
新聞鏈接>>>
因時代變遷,在農村使用的運輸工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獨輪車曾經是中國北方,尤其是山東地區最為普遍的載重交通工具,它可以載物也可以載人,非常實用。
獨輪車的結構非常簡單,一副木質的車架子,一個橡膠輪胎的車輪子,兩個木把兒,在兩個木把間還要系個稍寬些的帶子(俗稱車絆),推車載重時將車絆通過后脖頸搭在雙肩上,這樣肩膀能夠替胳膊分擔一部分重量。
這種獨輪車主要用于短途運輸,尤其適用于農村,從家里到田間地頭的運輸。小推車是莊戶人家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助手”,無論是春種秋收,還是挖河打堤,修橋補路,樣樣都離不開它,就連趕集上店,走親訪友,也會推著它。淮海戰役結束以后,陳毅元帥曾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近年來,機動車逐漸在農村普及,使得田間勞作搬運不再全靠體力,獨輪車也就逐漸消失在崎嶇不平的鄉間小路上,完成了它的使命。
聲明:以上圖片作品為作者或相關單位授權《泰山晚報》及泰山晚報旗下各全媒體平臺使用,未經作者或相關單位同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下載、使用、轉載。否則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老照片征集
老照片是一個時代的切片,它將時光定格,將歷史凝固。透過它,我們得以觸摸歲月的年輪,追溯往昔的崢嶸,領悟時代的變遷,在回憶中尋找、發現、感悟人生的真諦。《泰山晚報》現面向廣大市民征集“老照片”主題攝影作品。如果您手中擁有定格難忘瞬間的老照片,我們熱切期待您的參與。
征集要求:
1.照片以電子版報送,報送者自行對老照片原件進行翻拍、掃描后發送JPG格式圖片到指定郵箱;電子照片黑白彩色不限,尺寸大小不限。
2.照片拍攝內容限定為泰安真實場景;每張照片附相應的文字說明(注明照片拍攝時間、地點、主題、背景等,同時標注照片是原件還是翻拍件),文末請注明拍攝者或收藏者的姓名、電話等。
3.投送作品須為原創獨立作品或對該作品擁有版權,不存在知識產權的任何爭議,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權利,凡因作品著作權引起的名譽和經濟糾紛,概由投稿人承擔相應責任。
4.本報對圖片享有共享版權,即可進行使用、改編、傳播、復制等,并有權在最泰安App及《泰山晚報》相關官方媒介上進行展示及使用。
凡進行投稿的,即視為接受上述規定。
投稿郵箱:tswblzp@126.com(標題標注“老照片”)。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