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文旅:非遺助力鄉村振興 傳遞群眾“生活溫度”
近年來,新泰市深入挖掘非遺特色資源,以保護、傳承、利用為主要目的,將非遺文化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全力推動民俗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領帶動群眾從事非遺產品生產、民俗文化研發,促進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的同時不斷提升群眾文化幸福感和滿意度。
歷代以來,新泰市羊流鎮一帶素有掐辮子的的習俗,每年農歷五月小麥收割后,挑選細長白的麥草頂節整理成束,經過巧匠們的精心編制,麥稈就會做成各式各樣的扇子,是一種即實用又精致的民間藝術品。麥稈扇手工藝作為羊流群眾“自己的文化”,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不少手工藝者致力于麥稈扇的更新制作并取得了很大成果,其中麥稈扇非遺工坊,在新泰市每年有將近2000萬的產值,從收麥秸到后期的手工加工,帶動了大約20000余人參與進來,產品源源不斷地銷往浙江、安徽、廣西等地,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好門路”,人均年收入增長2余萬元。尤其是在女性就業方面貢獻突出,減少了外出務工女性群體,實現“守著娃 賺著錢 養著家”的夢想,著力解決了“留守難題”。還吸引了附近老年人參與其中,讓老年人實現了“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提升參與感和獲得感。
此外,新泰市文旅局為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全面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共評審出師曠古琴、農家女花饃、玉氏鴻業旗袍、麥桿扇、西張莊粉皮、泉運五糧固態釀酒、汶河土陶、苗莊月餅等非遺工坊13家,通過帶動周邊群眾學習非遺相關知識和技能,采用集中授課、上門指導等模式廣泛開展培訓,讓當地群眾通過參與非遺工坊生產,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現代審美觀念,呈現出新時代非遺助力鄉村振興新面貌。
今后,新泰市文旅局將以此為契機,持續開展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等活動,提供機會讓新一代人學習和繼承這些技藝,確保這項技藝的傳承和發展,不斷拓寬非遺工坊的覆蓋面和覆蓋范圍,進一步幫助鄉村地區實現“鼓了口袋”又“富了腦袋”,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讓廣大群眾更有“生活溫度”。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