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搶跑海上光伏新“賽道”,國內首個實證項目成果發布
9月26日,山東省樁基固定式海上光伏實證項目成果發布會暨海上光伏技術交流會在濟南舉行,我國首個近海樁基固定式海上風電實證數據成果在會上公布。據介紹,由國家電投山東能源牽頭建設的煙臺海陽HG34實證項目和威海文登HG32實證項目成功離網發電后,苛刻環境下相關實證指標均超預期,標志著我國近海海域樁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項目建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重要突破。
鱗次櫛比的光伏板閃閃發光,將大自然賦予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輸送進千家萬戶……光伏項目往往也被人們稱作“陽光銀行”,而如今,這樣的陽光銀行正在開啟海上的規模化發展之路。
“海上光伏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新藍海。但海上環境惡劣,除建設過程要面對風浪、潮汐等自然力影響,突破抗風浪、抗腐蝕等關鍵技術,還需解決海底地質復雜、地基不穩定等問題。”國家電投山東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邢福介紹。2022年,山東率先啟動海上光伏規模化布局,由國家電投山東能源作為牽頭單位與聯合體成員共同開發海陽HG34、文登HG32共計470萬千瓦海上光伏資源,全面驗證各技術路線方案與實際復雜環境的適宜性和匹配度,為海上光伏規模化、商業化運營推廣探索可能路徑。以HG34項目為例,單體規模全球最大,離岸6.5千米,試驗海域水深8.5米。從水深、地質看,都屬于現有規劃光伏場條件較為苛刻的場區,實證項目一旦實施成功,對類似項目都將有借鑒意義。
其中,HG34實證項目布局在海陽市海域,采用大模塊和小模塊兩種實證方案。大模塊方案采用“鋼管樁+固定鋼桁架”的結構形式,小模塊方案采用“PHC管樁+固定混凝土桁架”結構形式,為正式項目驗證技術路線,并提供主要設備適用性和工程經濟性等關鍵數據,在防腐蝕、抗浪潮、抗臺風、抗洋流、防浮冰等方面進行探索。HG32實證項目布局在威海市文登區海域,通過不同組件方案,驗證其在海洋環境的可靠性;通過不同支架方案、樁基方案、防腐方案及現場施工驗證,形成自主核心技術。2個實證項目成功離網發電后,均經過了雨季、臺風季的驗證,光伏模塊整體防腐、防風、防浪及系統的穩定性均超預期,海上光伏的可靠性、安全性、經濟性得到充分驗證。
目前,以煙臺、東營、威海等市為重點,山東已完成首批10個、1125萬千瓦樁基固定式項目競爭配置。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8625萬千瓦,同比增長28%,占電力總裝機的比重達到42.6%,同比提高5.2個百分點,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其中,光伏發電裝機5145萬千瓦,居全國首位;風電裝機2430萬千瓦,位列全國第四。預計到202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將突破1億千瓦。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付玉婷 楊燁瑩 報道)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