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黃河篇丨“塞外明珠”綻光彩——烏梁素海的美麗蝶變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25日電題:“塞外明珠”綻光彩——烏梁素海的美麗蝶變
新華社記者李云平、侯維軼
蘆葦隨風搖曳,水鳥嬉戲游弋,湖面波光粼粼……秋日里的烏梁素海,藍天白云下一派生機。
這是9月25日拍攝的內蒙古烏梁素海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云平 攝
烏梁素海,位于黃河“幾字彎”頂部,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具有黃河水量調節(jié)、水質凈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國北方多個生態(tài)功能的交匯區(qū)。同時,烏梁素海流域腹地的河套灌區(qū)是我國三大灌區(qū)之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點區(qū)域”。
多年來,烏梁素海一直是黃河流域重要的自然“凈化區(qū)”。河套灌區(qū)90%以上的農田灌溉退水、生活污水、工業(yè)廢水,每年經烏梁素海生物凈化后排入黃河,烏梁素海的水質直接影響黃河中下游的水生態(tài)安全。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自然補給水量減少,加之工農業(yè)排水等因素,烏梁素海湖內生態(tài)功能嚴重退化,水質曾一度惡化為劣五類。
“以前湖里水質差的時候,湖水都是渾濁的,站在岸邊一陣風吹來就能聞到一股臭味,很多人都搬走了。”居住在烏梁素海附近的村民張海英說。
這是9月25日拍攝的內蒙古烏梁素海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云平 攝
為了讓烏梁素海這顆“塞外明珠”重新綻放光彩,近年來,內蒙古持續(xù)推進烏梁素海流域系統治理。為從源頭上遏制污染,當地建設大型污水處理廠凈化生活和生產污水,興建網格水道工程加快水體流動,嚴控化肥、農藥、地膜使用量,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以減輕外源污染。
“為從根本上保護修復烏梁素海生態(tài),我們改變了‘就山治山,就水治水’的傳統做法,堅持‘湖內的問題,功夫下在湖外’,由單純的‘治湖泊’向系統的‘治流域’轉變,生態(tài)修復由‘單要素’向‘多要素’轉變,從保護一個湖到保護一個生態(tài)系統,實施一體化、綜合化修復治理?!卑蛷┠谞柺惺虚L王志平說。
在系統化治理思維的主導下,內蒙古于2018年啟動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tài)保護修復試點工程,以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tài)屏障為中心,聚焦于提升北方防沙帶生態(tài)系統服務功能和保障黃河中下游水生態(tài)安全,實施沙漠綜合治理、礦山地質環(huán)境綜合整治、水土保持與植被修復、湖體水環(huán)境保護與修復等幾大工程。
目前,試點工程已完成沙漠生態(tài)保護修復治理面積10.5萬畝,種植梭梭樹苗等苗木1500萬株,修復礦山面積70平方公里,修復周邊草原6萬畝,完成堤路修繕123.8公里。
隨著生態(tài)補水力度加大以及相關治理工程的實施,烏梁素海水質穩(wěn)定在Ⅴ類,局部區(qū)域優(yōu)于Ⅴ類,水質總體好轉。
這是2023年9月25日拍攝的內蒙古烏梁素海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云平 攝
環(huán)境好不好,候鳥先知道。這是烏梁素海生態(tài)環(huán)境綜合治理最明顯的成效之一。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整體改善,烏梁素海生態(tài)功能不斷恢復,曾經因水質惡化而離開的鴻雁,如今又飛回烏梁素海。烏梁素海生態(tài)保護中心主任包巍說,現在烏梁素海生態(tài)環(huán)境整體好轉,來此遷徙、繁殖的鳥類已增加到260多種,成為候鳥重要的棲息地。
如今,風景如畫的烏梁素海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前來觀光“打卡”。“現在烏梁素海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好了,水很清澈,水域面積也很大,坐船暢游其中真有大海的感覺。”游客張廣勇說。
看到“塞外明珠”烏梁素海重新綻放光彩,張海英也感慨道:“現在烏梁素海水清了,鳥多了,周邊環(huán)境更美了,大家都想在這里養(yǎng)老了。”
烏梁素海的美麗蝶變折射出內蒙古保護好、治理好烏梁素海的決心與毅力。
“湖泊的治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接下來,我們要用心治理、精心呵護,守護好這顆‘塞外明珠’,讓烏梁素海生態(tài)向好的趨勢持續(xù)保持下去,讓這里的天更藍、水更清、鳥更多、魚更肥?!卑≌f。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