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丨讓優質科普更好服務公眾需要——科普專家共話新時代科普創作傳播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題:讓優質科普更好服務公眾需要——科普專家共話新時代科普創作傳播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溫競華
“大科學工程不僅是科學前沿突破的重要基礎,也是提升國民素質的科普平臺。”20日在北京舉行的2023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科普創作傳播的范式變革”專題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院長李建剛說。
把處于世界前沿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比作懸浮在零下269攝氏度“甜甜圈”中的人造太陽;在合肥創建“聚變創新展覽館”,讓更多公眾轉變對能源的認識……李建剛用科普的語言描繪科學前景:“一定會有一盞燈被核聚變點亮。”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如何提升科普能力?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人民郵電出版社聯合承辦了這場專題論壇。
專題論壇現場。(活動主辦方供圖)
“面對當前的時代之變、人民之需,科普創作傳播需要不斷創新形式,跨界協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說。
同濟大學退休教授吳於人網名“不刷題的吳姥姥”,擅長在短視頻平臺上用身邊事例講解物理原理。“保證科學的真實性,讓盡可能多的大眾有共鳴。”吳於人這樣總結自己制作科普視頻的標準。
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科普實驗中心主任戴偉設計的化學實驗,網上網下都有大量“粉絲”。“‘講實驗’不如讓學生‘走向實驗’。”戴偉分享自己的經驗,“如果投選人類身上最寶貴的品質,我一定會將這一票投給‘好奇’。”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上海市同濟醫院創傷救治中心主任、“達醫曉護”科技志愿者團隊負責人王韜,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李亮,科普作家汪詰……多名“科普達人”從自身經歷出發,講解如何呵護青少年的好奇心,在科學世界和公眾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就要打造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普內容、科普隊伍、傳播方式、技術手段和工作范式。參加論壇的科普專家們紛紛表示,要讓優質科普更好服務公眾需要。
“建設系列科技品牌矩陣,以高質量科普出版持續為高水平科普工作賦能。”人民郵電出版社副總經理宋吉文說。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