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首頁 > 首頁 > 國內 > 正文
  • 焦點訪談丨治水興水 中國答卷

      

      水是生命之本、文明之源,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維護生態穩定的關鍵資源。9月11日至15日,以“水與萬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第十八屆世界水資源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是這一會議首次在中國舉行。來自83個國家和地區、36個國際組織、850多家涉水機構的專家學者和代表參加了本屆大會,共謀水資源保護與發展。會上,中國的治水成就、治水思路和治水經驗,引起了各國代表的高度關注。

      

      在我國西部地區,發源于祁連山北麓的石羊河是甘肅省河西走廊內陸河水系的第三大河流,河全長250公里,干流經武威市涼州區、民勤縣流入終端湖泊——青土湖。

      

      我國西北地區自古缺水,生態脆弱,干涸的青土湖逐漸變成荒漠。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干涸了半個多世紀后,現在青土湖又復活了。

      那么它是怎樣復活的呢?水從何而來呢?

      

      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國際水資源學會主席 李原園:我們通過節約用水、改造灌溉方式,減少土地用水的規模,盡量使石羊河的水能夠向下輸送,改善下游的生態環境,恢復青土湖。但是即使做了最大努力,最高水平的節水,最嚴格的管理,仍然是超出了水資源承載能力,本地的水不夠。

      

      要想緩解石羊河流域缺水的情況,就必須引入新的水源。最可行的,就是借助黃河向石羊河補水。

      

      這些水渠是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施的景電提灌工程,這項高揚程、大流量、多梯級電力提水灌溉工程,把黃河水從甘肅白銀市景泰縣引上幾百米的荒塬,讓河西的戈壁荒灘變成了“米糧川”。

      從2001年開始,為了解決石羊河下游缺水的困境,景電二期工程延伸向甘肅武威市民勤縣,開始向石羊河流域引黃河水。

      

      甘肅武威是石羊河流域的重要城市,長期以來,資源性缺水的問題嚴重制約著當地發展。景電二期工程實施后,黃河水從甘肅景泰縣出發,經過13級梯級泵站提升473米,全程奔騰260公里,最終到達武威市民勤縣。

      

      甘肅省水利廳石羊河流域水資源利用中心科長 殷雪梅:利用景電二期工程向民勤引調黃河水,累計達17.76億立方米,占民勤總來水量1/3,用于置換超采的地下水,保障生態用水,兼顧生產用水,有效緩解民勤用水短缺問題。

      有了這些黃河水,當地長期缺水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緩解,同時石羊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也得到明顯改善。

      

      不過,建設一系列工程引來黃河水進行水資源調配,雖然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石羊河流域水資源匱乏的問題,但歸根結底,還需要從制度設計上加強水資源管理,真正做到“節水優先”“空間均衡”。

      

      在甘肅武威市,近些年,當地也在探索水資源管理的新模式。

      為了合理利用水資源,對水資源進行精細化管控,當地開始施行用水權分配機制。按照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的原則,也就是根據可用水總量、產業結構、種植作物結構、種植面積、用水定額等因素,確定用水指標,將可用水量細化到每個用水戶。

      

      羊桐村共設置了13眼機井,負責全村2537畝的農田灌溉。每一眼機井都有一個“身份證”,上面標明了機井所在位置和省水利廳批復的年取水許可量,這相當于確定了每眼機井的取水上限。

      用水權分配建立了節水的內在動力機制,有效地控制了用水量、減少了用水浪費現象,也促使當地不斷改良灌溉方式,進行現代化耕作。

      

      現在,在羊桐村所在的涼州區永昌灌區,1154眼機井已經全部實現了智能計量控制。當地水務局通過信息化監測平臺,可以對灌區的23.32萬畝農田機井灌溉進行實時監控,以及精準化遠程操控。

      除了用水權分配機制調動大家節水的積極性,用水權交易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通過市場手段來合理配置水資源。

      

      2021年,由水利部牽頭研發的用水權交易系統上線,甘肅武威市涼州區清源灌區被定為線上用水權交易試點。

      用水權交易,就是讓用水權成為一項具有市場價值的流動性資源,透過市場機制,促使用水效率低的用水權人考慮成本而節約用水,并把節約的用水權轉讓給用水邊際效益大的用水人,從而提升社會用水總效率,實現水資源的二次優化配置。

      

      近些年,通過實行用水權改革、引調黃河水等綜合治理手段,青土湖逐漸復蘇,石羊河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石羊河流域是我國水資源治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全國許多地方都在根據實際情況,探索有效治理手段,以緩解用水短缺,實現高效合理利用水資源。

      

      在我國華北平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著經濟飛速發展,用水量遠遠超出當地水資源承載能力,導致地下水嚴重超采。為解決這個問題,一系列大型工程陸續建設起來。

      在國家水網體系中,南水北調工程是其中的大動脈,為解決華北地區的水資源匱乏問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過,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山區,由于山區面積大、人口居住分散,這些大型水資源工程通常無法覆蓋,因此還需要因地制宜,建設一些安全可靠的供水工程,以滿足山區群眾的用水需求。

      

      江西安義縣山上村就屬于這樣的地區,這里盡管水資源豐富,但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很多地方存不住水,所以多年以來,當地群眾只能用土辦法把泉水引到家中,以解決基本的吃水問題。不過,用這種傳統落后的蓄水引水方式,水量和水質都難以保障。怎樣能讓當地群眾喝上充足并且安全的水呢?

      

      近幾年,山上村所在的安義縣實施了三期安全飲水工程,穿越高山深澗,找到了穩定的水源,并通過修建蓄水和過濾池,使山泉水達到安全飲用標準,再用鋪設的管道把山泉水引入各家各戶。當地群眾缺水喝、水質差的困境得到了根本改善。

      

      近年來,在各方不斷努力下,我國已經基本建成較完整的農村供水工程體系。截至2022年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7%。

      中國以占全球6%的淡水資源,保障了全球近20%的人口用水,為全球現代化水資源治理體系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副司長 許德志:下一步,我們制定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規劃,優先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大力發展規模化供水工程,同時因地制宜推進小型供水工程的規范化建設和改造。同時對于還有一部分沒有通自來水的這部分農村居民,也是通過一些工程建設措施,逐步提高這些地區的農村供水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農村群眾的用水滿意度。

      

      這些年,我國堅定不移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治水成就全球矚目。這也是第十八屆世界水資源大會選擇在中國舉行的一個重要原因。今天全球普遍面臨水災害頻發、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等水安全問題,迫切需要各國以水為紐帶,攜手合作。中國也將同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推動全球水治理改革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水治理新篇章。

      編輯丨皮望星 劉龍 劉湛 趙旭 馬麗 郭一淳 范存寶

      攝像丨張文杰 陳自強 舒展

      剪輯丨鄭昱

      策劃丨余仁山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