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丨淺秋讀蟲
□張承南
天氣涼爽了,心情舒暢,我時不時地想回老家小住兩天。黃昏,我在地里轉轉,摘幾個南瓜,拔幾棵花生,跟著父親去市場賣幾只蟋蟀,聽聽各地蟋蟀行家對秋蟲的解讀,日子過得清靜有趣。
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古代也叫促織,號稱“天下第一蟲”。我的家鄉在泰安寧陽,每年立秋之后,田野、樹林、溝壑,村頭空地、村內宅院,甚至農家屋內,隨處可見蟋蟀的身影。夜以繼日,鳴聲不斷。
父親捉蟋蟀三十年有余了,稱得上半個“蟋蟀專家”。小的時候,我家寫字臺中間抽屜里有本書,父親說是在蟋蟀市場,一位蟋蟀愛好者送給他的。書中畫著各個品種的蟋蟀,既有生動逼真的圖片,還有詳細的文字介紹,這本書唯一的不足是沒有封皮,以至于我們也不知道這些蟋蟀是家鄉本地蟋蟀還是全國各地的蟋蟀。閑暇時,父親就拿著這本書學習研究蟋蟀的體型大小、外衣、牙齒顏色、翅膀長短、觸角等,父親看見圖片便能敘述個大概。甚至蟋蟀臉上有沒有雀斑、黑點,他都能觀察到。父親把書本知識用于實踐,把從地里捉來的蟋蟀進行比對,久而久之,他便練就了一項“絕活”——看見蟋蟀,就能估出體重、長短,再根據牙齒估個賣價。父親在我們村蟋蟀隊伍中,還是很有威望的,鄰居家逮了蟋蟀會先讓父親過眼,估摸賣價。
全國蟋蟀看北方,北方蟋蟀看寧陽。家鄉寧陽的蟋蟀,有著“江北第一蟲”的美譽。寧陽蟋蟀是斗蟋蟀:體型大、好斗性強、跳躍能力也極強。和寧陽蟋蟀不分上下的是德州寧津蟋蟀,寧津的柴胡店鎮就流傳著“二月富萬戶,一厘值千金”“小蟋蟀比頭牛”的佳話。早些年,我在河南待過幾年,看過河南延津的蟋蟀和河南濮陽的蟋蟀,河南蟋蟀個頭要比山東的大,但是牙齒一般,戰斗力也遠遠比不上寧陽、寧津的蟋蟀。我猜想,這和當地土質有關,河南屬于中原地帶,土質比較松軟,而我的家鄉寧陽,屬于山地,土質屬于黏土,還摻雜石頭,兒時我在地里看見過蟋蟀筑巢,蟋蟀要用前爪使勁挖掘,還要用兩排鋸齒狀的后腿蹬踢。這就像運動員訓練一樣,久而久之,優勝劣汰,就留下一支勇敢、戰斗力十足的蟋蟀隊伍,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想。
蟋蟀不僅會筑巢,還很聰明。父親捉蟋蟀常常在傍晚,一直持續到凌晨,凌晨之后,便去田間地頭“聽叫”,“聽叫”就是聽蟋蟀的叫聲,通過聲音的強弱變化,辨別它們的體型和重量。后來我讀了《昆蟲記》才知道,“聽叫”捉蟋蟀要比在地里捉蟋蟀困難得多。《昆蟲記》中解釋了蟋蟀遇到危險時會用聲音迷惑我們,讓人難以辨別聲音的方位。比如,我們明明聽到了蟋蟀聲音的來源,當我們的腳步聲一靠近,哪怕是極輕的,它的叫聲就會產生強弱、沉悶的變化,使人產生距離的錯覺。父親“聽叫”時要從凌晨一直到天亮才回家,“聽叫”捉的蟋蟀往往體型大、質量高。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是我們的靈魂伴侶,它們用鳴唱裝點了美妙的季節;它們用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奏響了生命的樂章。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