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閑趣丨寧陽斗蟋譽天下
□姜廣富
泰山腳下的寧陽縣泗店鎮,是中華蟋蟀文化的發源地,產于泗店鎮的蟋蟀,以個頭大、性情剛烈、彈跳力強、兇猛斗狠而馳名中外,被譽為“江北第一蟲”。
寧陽斗蟋自古有名,斗蟋之事興于唐,成于宋,盛于明,續于清。斗蟋名著《功蟲錄》曾有寧陽斗蟋黃麻頭戰敗上海花翅,得以“賜宮花披紅巡各殿”,獻蟋者朱鉦撫獲赤金百兩的記錄。
1989年,上海蟋界元老火光漢先生從寧陽收得的紫黃斗蟋在比賽中共勝8場。
1992年,上海隊與天津隊再次交鋒,滬方出場的全是寧陽斗蟋,滬方大獲全勝。
寧陽斗蟋何以在全國賽事中過關斬將,力挫群雄,奪冠稱王?著名昆蟲學家、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蟋蟀學會主席吳繼傳教授,不畏酷暑,千里迢迢,多次來泗店鎮考察,確認該地屬鈣質褐土區,酸堿適度,地下水豐富,氣候適宜,濕度適中,土地肥沃,五谷齊全,食料眾多,營養豐富;再加上北依東岳泰山之大氣,南接孔子故里曲阜之靈氣,特殊的環境,致使泗店成為名蟲生息、繁衍、成長的風水寶地。
每年秋天,全國各地的蟋蟀商約計十余萬人涌進泗店鎮,收購寧陽蟋蟀,銷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泗店鎮逐漸成為蟋蟀交易市場,蟋蟀產業每年為當地帶來十個億的經濟收入。
寧陽泗店、鄉飲的秋天是沸騰的,平時在外地打工的農民都是捕蟋蟀能手,豈能失掉在家鄉賺錢的機會,他們專程回到家鄉,夜晚活躍在青紗帳里,捕捉蟋蟀。亙古的田野里,只見人頭攢動,田間地頭,人影晃動,燈光閃爍,他們穿梭其中守候著蟋蟀。
捕捉蟋蟀這營生極其勞苦,深更半夜,正是人們熟睡之時,他們蹲守在莊稼地里,露水濕透了衣衫,玉米葉劃破了胳膊,忍受著困乏和饑餓,抵御著蚊蟲的叮咬,從夜晚六點到早上六點,大有收獲的人興高采烈,空手而歸的人垂頭喪氣。
柳溝村的毛師傅,是捉蟋蟀能手,平時在南方打工,每年九月份是捕捉蟋蟀的黃金季節,他都專程回家。他多年捕捉蟋蟀,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有時候蹲在地里,一動不動,單從蟋蟀傳來的叫聲,就能判斷蟋蟀的種類,確定蟋蟀的方位,小心翼翼地向蟋蟀叫聲處移動。每到這時他大氣不敢出,生怕驚動了蟋蟀,等待蟋蟀再次發聲,突然亮燈,找到蟋蟀,用捕網捉住,放入蟋蟀罐中。
捉蟋蟀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有時蹲守半夜,等到靠近了蟋蟀,亮開燈光,卻又不見了蹤影,只能靜靜等待蟋蟀再次發聲。這小精靈有時也會捉弄人,從此沒了動靜。因此捕捉蟋蟀,一是靠技能,二是靠運氣。
近一個月的時間,像毛師傅這樣的高手,能有一二萬元的收入,那些沒有經驗的新手,大多是無功而返,或者是捕捉些價格低廉的蟋蟀。
近年來,蟋蟀的數量急劇減少,捉蟋蟀的人說:“如今,蟋蟀沒有捉蟋蟀的人多。”
蟋蟀數量的減少不光是因為人們大量捕捉,現在種地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這些化學藥品殺死了蟋蟀幼蟲,也是蟋蟀減少的重要原因。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