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河湖看新疆|澳洲淡水龍蝦收獲忙 山東援疆發揮技術優勢
大漠荒灘,澳洲淡水龍蝦收獲忙
山東援疆發揮技術優勢,幫助當地群眾發展特色養殖
一個個龍蝦養殖池波光粼粼,池中的水草搖曳可見,近日,生長于沙漠腹地的澳洲淡水龍蝦陸續進入收獲季,不少喀什百姓嘗了鮮。
9月7日,記者隨“沿著河湖看新疆”主題采訪活動,來到喀什地區麥蓋提縣的澳洲淡水龍蝦養殖基地。喀什鼎沅聚特種水產養殖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志友和哥哥吳治軍,正忙著分揀剛剛捕撈上來的龍蝦。
“前一晚下網,第二天一大早起網,再倒進泡沫箱分揀,體重超過80克的就可以銷售了,不足80克的要放歸養殖池繼續長個兒。”吳治軍拿起一個色澤鮮艷、個頭肥碩的龍蝦掂了掂,放進了包裝箱,“這只龍蝦得超過100克了。”從9月1日起,養殖基地已經捕撈了四五百斤龍蝦,每斤130元,主要銷往喀什及周邊地區。
吳志友是甘肅人,這些年一直在新疆從事水產養殖,建了魚塘,開了水產公司,生意做得紅紅火火。2021年,距離他魚塘2公里的地方,山東援疆干部建起一個澳洲淡水龍蝦養殖試驗基地。“在新疆養澳洲龍蝦,我是第一次聽說。”吳志友感到新奇,一有空就往養殖基地跑,很快就跟臧運東熟絡了。
臧運東是山東第十批援疆干部,曾任麥蓋提縣吐曼塔勒鄉副鄉長,援疆前在日照市嵐山區嵐山頭街道分管海洋和漁業工作。來到新疆后,他發現吐曼塔勒鄉雖然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但緊靠葉爾羌河,擁有小型塘壩11座、濕地千島湖13.4平方公里,荒灘處于閑置狀態,“東蝦西移”的想法逐漸醞釀。
他爭取援疆資金,開建養殖試驗基地、引進蝦苗,在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水產養殖專業團隊的技術支持下,克服浮游生物入侵、沙地滲漏、水質返堿等技術難題,養殖試驗基地終于養出了澳洲淡水龍蝦,打破了南疆螯蝦類水產品依賴外界供給的瓶頸。
試養成功吸引了吳志友加入,他跟著援建專家學習龍蝦養殖技術,去年開始在自家的魚塘里試養龍蝦。今年1月,他承包了山東援建的澳洲淡水龍蝦養殖基地;6月,12萬尾龍蝦苗在8個養殖池里安了家,最大的僅有8克。
養殖基地附近就是葉爾羌河支流,河水在2個魚池進行沉淀后,引到龍蝦養殖池。“沉淀池里養著草魚,能增加水里的有益菌種。”吳志友說,養殖池的水質要保持清新,每周加水5—20厘米,換掉的水可以用來灌溉農田,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我們的龍蝦都是喝著天山雪水長大的,吃的是鮮凍魚、胡蘿卜、南瓜、精飼料,兩三天就要檢測一次水質。”
7月,龍蝦本應進入快速成長期,卻突然“水土不服”,生長過程中蛻殼慢。“蛻殼慢,長得就慢,澳洲淡水龍蝦進入市場之前,需要蛻十幾次殼。”吳志友有些著急了,龍蝦必須在10℃以上的環境里生長,這些龍蝦要趕在10月底前賣完。
日照援疆干部姚郭輝得知情況后,立馬幫著聯系了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的付寧副教授。沒過幾天,付寧帶著學生從日照趕來“把脈問診”,原來龍蝦不蛻殼主要是因為缺鈣,“養殖池里的水質酸堿度沒有調控好;再就是水草太多,導致池底的龍蝦接受光照不足,投喂的餌料吃不到。”問題很快解決了,龍蝦的上市時間沒耽誤。
“天山雪水養出來的龍蝦,外觀干凈,肉質緊實,營養價值高,現在每天能起二十幾網蝦,供不應求。”吳志友計劃今年收完龍蝦以后,建一個保溫大棚,拉長養殖周期,讓更多人品嘗到新疆養殖的澳洲淡水龍蝦。(大眾日報記者 徐超超 胡羽)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