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故事丨芳華育桃李 紙筆續情懷
□房元東 文/圖
1984年一個偶然的契機,讓我一不小心成了“孩子王”。白色的粉筆在漆黑的黑板上吱吱呀呀哼唱了38個春秋,我的心花也在這動聽的聲音里,隨著一屆屆“祖國的花朵”一次次綻放。76本備課本、22本教學日記、幾十封學生書信、幾張畢業照……齊心協力地把我一頭濃密的黑發變得稀疏花白。時光一去不復返,但三尺講臺帶給我的美好記憶,卻足以溫暖我的一生。
鴻雁寄問候
1984年9月,在岱岳區良莊鎮教師整頓中,我非常幸運地考上了民辦教師。正值青春年華的我,懷著滿腔的熱忱,全心全意投入到了教書育人的工作中。當時的我在查宣洛小學教四年級語文,我原本以為自己將在兩年后目送這批學生升入中學,沒想到僅僅兩個月后,我就不得不與他們分別了。
1984年,隨著生產隊的解散,過去的岱岳區良莊鎮房宣洛大隊分成了房宣洛村、查宣洛村、劉宣洛村三個村。過去,三個村的孩子都在大隊集體建設的查宣洛小學就讀,分村后,我的學生搬去了房宣洛的臨時校舍繼續學習,而我則留在查宣洛小學轉教一年級語文。這次分校的經歷,讓我這個初為人師的青年第一次體會到了師生離別的滋味。
剛分校的幾天,我有些恍惚不適應,經常不自覺走到人去樓空的教室,望著空空的屋子牽掛我的學生,所以當家住房宣洛村的同事遞給我幾張紙,告訴我“這是你的學生給你的信”時,我頓感喜出望外。這是我第一次收到學生來信,一共5封,用的都是作業本上撕下來的紙張,筆跡稚嫩但工整認真,表達的內容也很相似,都在追問我為什么不繼續教他們了以及他們不愿意離開我……看著這些來信,我忍不住濕了眼眶,連日來我那些無處安放的牽掛,一下子有了情感的回應。我的學生們也在思念著我!他們信里的每一個字符,都寄托著深深的師生情。如今,這5封學生來信我已珍藏了39年,縱然時光揉皺了紙張、模糊了字跡,但每次看到它們,收信那天的喜出望外都會在我的心頭重演。
在漫長的執教生涯中,我曾收到幾十封學生來信,這些書信的作者陸續從校園走向社會,成了國家干部、企業高管、公司職員、個體商販……但在我的心里,他們永遠都是我的學生、我的孩子。我為他們每一個人的幸福感到驕傲。

?
日記寫春秋
除了學生書信,我還珍藏著22本教學日記。
我寫日記的習慣,是在高考落榜后養成的。參加教育工作后,盡管工作非常繁忙,我仍堅持寫了十多年日記。這些日記的內容,基本都是我在工作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那時候,每晚臨睡前,我都會在腦海里把當天的經歷過濾一遍,選擇一些有意義的內容記錄下來。比如其中一篇,寫的是我剛參加工作時,因為不會備課時常犯愁,一個星期天,我借著去城里賣韭菜補貼家用的空檔,跑到新華書店找書,當看到那本《四年級語文備課手冊》時,感覺就像遇到了救星,毫不猶豫地買了一本。
我的教學日記里,還藏著我對學生的愧疚。我教二年級語文并擔任班主任那年,一個成績不太好的男生遲到了,我問他原因,他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我以為他貪玩不愿意來上學,嚴厲批評了他。后來我偶然得知,他遲到那天是因為他奶奶去世了,家人留他守喪,他怕耽誤功課自己硬跑來上的學。得知這些的那一晚,我在日記里寫下了自己的懺悔,并在次日上課時,讀給了同學們聽。
每次外出聽課、參加培訓回來,我都要進行資料整理,所以我的教學日記里,也不乏對教學理論的總結和理解。
這22本教學筆記記錄了我的青春芳華,見證了我從“備課犯愁”的新手教師成長為有自己教學風格老教師的全過程,是我回顧鄉村小學教育發展歷程和個人教學生涯的一面窗戶。

離別道珍重
去年10月,我正式告別了耕耘38年的三尺講臺,光榮退休,與我熱愛的教育事業揮手作別。雖然退休后的我步入了新的人生階段,但我對人民教師這個職業,永遠心存理解與敬畏。
我們那一代鄉村教師,多數不是科班出身,為了更好地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只能一邊教學一邊進修學習。我先后參加了泰安市進修學校的中師函授、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拿到了中師畢業證、山東師范大學畢業證,還于2020年晉升了副高職稱,踐行了“教到老、學到老”的人生目標。
與此同時,我們也見證了村民們從“讀書無用”到“知識改變命運”理念的轉變,看到了鄉村振興對改善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環境帶來的積極影響,感受了新時代黨和國家對基層鄉村教師的支持與關愛。
文化興校、文藝興邦,現在的我又做起了“文學夢”。在良莊這片熱土上長大的我,想接過紅色文化宣傳的“接力棒”,把這片熱土上發生過的紅色歷史寫成故事,鼓舞更多后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斗。
?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