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河湖看新疆|絲路古鎮和孔孟之鄉的情緣
從新疆喀什市出發向東南方向行七十公里,就到了英吉沙縣芒辛鎮,這是一個擁有四項國家級非遺項目的絲路古鎮。
9月5日,記者跟隨“沿著河湖看新疆”主題采訪活動來到芒辛鎮。剛下車,一個古色古香、造型別致的建筑群映入眼簾,沿街的英吉沙小刀售賣店已是人來人往。
走進一家店鋪,來自上海的歐耀春夫婦正在挑選刀具,老板阿卜杜拉熱情地為他們介紹店里的產品。“我們來這里旅游,在飛機上就聽當地人說這里的小刀遠近聞名,臨走前過來挑幾把帶回家切肉。”歐耀春花了400元買下3把經典鴿子頭造型的烤肉刀。
阿卜杜拉店里的小刀琳瑯滿目,有多少個花樣,他自己也數不清。“我們家五代人都制作小刀,我爸爸那代只是生產,小刀制作完成后都賣給店里;到了我這一代,才開起店鋪,還辦了合作社。”阿卜杜拉對現在的日子很滿足,他還在喀什古城開了三家分店。“我們的生意很好,今年光這個店就銷售了140多萬元。”他自豪地向記者展示手機上的入賬情況。
店鋪后面就是阿卜杜拉的合作社。寬敞的院子里,十幾名工人正在各個加工點忙碌,有的在用錘子有節奏地敲打燒得通紅的鐵片,有的在精心雕琢刀柄上的花紋。“生產哪種樣式的小刀,都是師傅們自己說了算,幾乎每把小刀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名師傅每月能凈收入五六千元。”阿卜杜拉說,他是喀拉巴什蘭干(10)村村民,村里80%以上的農民都在從事小刀制作、銷售,還成立了13個合作社,這些年大家的日子越來越好。
阿卜杜拉的幸福生活,離不開山東援疆干部的努力。英吉沙縣是濟寧的對口支援縣,針對英吉沙縣自然資源、旅游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特點,濟寧市援疆指揮部因地制宜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以“英吉沙小刀”“英吉沙土陶”等為主題,打造了非遺小鎮項目,讓這些傳承千年的老手藝成為帶動百姓致富的新產業。
與小刀村毗鄰的恰克日庫依村是遠近聞名的土陶村。村里的房子外墻,都用黃土和成的泥抹得凹凸不平,有的外墻嵌入式地露出大大小小的陶罐。英吉沙土陶分素陶和琉璃陶兩大類型,以琉璃陶最富特色,用河泥作原料,制作上采用古老的輪制手工拉坯,待成型晾干后再上彩釉,最后放入窯內點火燒制成型。
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傳承人阿卜都熱合曼·買買提敏老人的家門前,濟寧市援疆指揮部還請山東專家設計、制作了一個碩大的“天壺”,成為“土陶村”的標志物。
“我太太、3個兒子、3個兒媳共7人都能熟練制作土陶,其中以小兒子的技藝最為嫻熟,每年制作上萬件各類陶制品,年收入20萬—40萬元。”阿卜都熱合曼·買買提敏說。
土陶村的展覽館里,敞亮的展廳展架上擺滿了上了釉的土陶制品,有陶罐、陶壺、陶盤等日常用品。英吉沙縣技工學校土陶燒制技藝專業的幾名學生,正在自治區級傳承人依馬木·艾力的指導下制作陶碗。
“不少非遺都面臨傳承難的問題,我們加強非遺傳承人團隊建設,列支專項援疆資金,實施非遺傳承人5年培養計劃。”濟寧市援疆指揮部文化潤疆組組長班冬說,援疆教師牽頭在英吉沙縣技工學校開設土陶燒制技藝和小刀制作兩個專業,實行學歷教育,培養技術工匠型學員70余名。
在展覽館的展架上,擺放著不少鏤空圖案的土陶制品。“這是山東來的手藝人制作的,每年山東都會組織非遺項目及傳承人來我們村交流,這也是兩地文化的交流融合的過程,我們的土陶制品有了齊魯文化的特色。”土陶村景區講解員努爾艾力說。
班冬介紹,濟寧還突出儒家文化發源地優勢,在擴大國學教育的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集中力量一體化打造國學書院與國學公園、國學講堂,將國學書院項目打造成為文化潤疆的亮點工程。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徐超超 胡羽 報道)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