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蹲點·尋訪生態產業化故事丨層巒不阻“兩山”路
棗莊市山亭區利用豐富的山地、丘陵地形和光照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光伏發電。圖為龍牙山光伏發電場。(□通訊員 李宗憲 報道)
□ 本報記者 陳曉婉 孟令洋
1000多平方公里的轄區內有5000多個山頭,山路難行,這樣的地界如何謀發展?
今年秋天,棗莊市山亭區將迎來一次別樣的“豐收”。去年10月,山亭區打造的山東生態產品交易中心上線,截至目前吸引了35億元生態資產進駐,生態產品交易的“小生意”逐漸紅火起來。
伺候不好的廢地“賣”了52萬元
“要掙錢,就要下苦力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城頭鎮澇泉村黨支部書記劉磊這一樸素的致富理念,今年受到了“沖擊”。
6月1日,澇泉村村委會所屬村南老蘋果園99畝土地5年使用權轉讓項目,通過山東生態產品交易中心線上交易平臺掛牌交易,掛牌價為29.7萬元。經316輪激烈競價,最終以52.21萬元成交,溢價率高達75.79%。伺候不好的“廢地”還能有收益?劉磊高興的同時也有些看不懂。
“不光瓜果梨桃能賣錢,生態資源生態產品更能變現。”山東生態產品交易中心負責人陳洪文解答了劉磊的疑惑。
“交易平臺和淘寶、京東一樣,是一個網絡交易大市場,區別在于這里‘賣’的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資源及衍生產品。”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記者快速逛了逛這個“生態產品超市”。平臺上交易的產品主要有兩類,實物和權益。澇泉村的交易就屬于權益類的交易,交易中心把需要特許經營的項目,如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農村集體產權交易等業務,通過山東公共資源(國有產權)交易中心魯南分中心網站,鏈接到生態產品交易平臺網站進行間接交易。
相較權益資產,平臺上交易體量更大的是實物交易。目前,平臺上在售的除了棗莊當地的石榴、梨、地瓜、板栗等農副產品,還有四川的花椒、東北的黑木耳等特色農產品。
“從地域看,目前平臺上的交易以山亭區為主,輻射棗莊和省內。省內已在日照、臨沂、煙臺、東營設立了辦事處,把當地優質的生態產品納入平臺,計劃年內實現16市全部布點。”陳洪文說。
截至今年7月底,交易中心已實現交易業務12000余宗,進場交易金額3.55億元。最近,一筆河南的林權交易正在對接進駐交易平臺,這個從棗莊山里走出的生態產品交易平臺把版圖拓展到了省外。
重新理解發展家底
八山一水一分田,用傳統的眼光看,山亭發展家底很薄。作為生態資源富集地區,山亭是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近年來杜絕“兩高”和重工業項目落地,在2022年山東各縣市區GDP排行榜上,山亭排在136個縣市區的末位。
“如今生態產品能變現,發展的賬就得重新算了!”山亭區林業資源發展中心副主任周健心里有本細賬:山亭生態資源豐富,全區5處國有林場經營林地面積近10萬畝,林木總蓄積量33.5萬立方米,這些都是寶。
盤活資源,首先要厘清家底。棗莊市生態環境局山亭分局生態環境執法大隊四級高級主辦張斌介紹,面對分散在不同鄉鎮、村集體、企業手中碎片化的生態資源,山亭對全區生態資源分布、質量、保護等級、權屬等調查摸底,并進行確權登記,先后為56個村334個農戶和合作社辦理了林權證、土地流轉等手續。
在不改變所有權的前提下,交易中心將零散化、碎片化的生態資源,實施集中儲備、規模提升和產業轉型,打包成集中連片、優質高效的資產包,形成全區生態資源“一張網、一張圖、一個庫”數據庫管理。同時,山亭區與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合作,全面開展生態資源的核算、認定、評估。“定價”后的生態產品通過交易平臺進行統一信息發布、統一平臺交易、統一管理結算,信息透明、直觀。
目前,山亭區在山東生態產品交易中心共存入森林資源、鄉村文化資源、水資源、新能源資源、農產品資源、生態旅游資源等六類資源的生態資產共計1782宗,生態資產價值35億元。“現在還有10萬畝國有林場、分布式光伏、2個水庫沒有存進來,今年年內,生態資產存入總量將達到75億元。到2026年,我們計劃存入規模達100億元。”陳洪文說。
生態資產需要精細經營
豐富的生態資源不會天然轉化為資產,而是有專業門檻。
今年以來,陳洪文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賣碳”生意。“現在CCER(中國核證減排量)還沒有重啟,我們的想法是不打無準備之仗,先把項目開發準備好,等市場一開放就能第一批進行申報。”陳洪文正在籌備的項目有兩筆,林業碳匯和分布式光伏。“比如林業碳匯,CCER的開發條件非常‘苛刻’,尤其對‘額外性’有要求,必須是無中生有的人工林,不能是已有的。”當前,CCER對林業碳匯項目開發的相關方法學正在修改,從此前的要求看,即便是多山多樹的棗莊,能滿足CCER開發要求的林地也并不多。
面對這一前景廣闊但略顯陌生的市場,山東生態產品交易中心依托專業機構和企業,圍繞碳排放監測核算、交易、履約清繳,搭建棗莊“雙碳”智慧服務平臺,開展全國碳交易市場相關咨詢服務。目前,交易中心已對首批進入碳市場的山東王晁煤電集團等17家發電、供熱企業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代理等業務,與棗莊鑫能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等簽訂開發協議;對可能進入全國碳市場的華沃水泥等建筑建材類15家控排企業開展碳賬戶注冊等前期服務。
碳生意之外,生態金融是助力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另一條路徑。交易中心采取“專家委員會+自然資源運營公司+項目公司”的運營體系,對生態產品開展項目包裝、招商推介和開發經營。已進駐平臺的8家銀行陸續開發出“生態貸”“碳金融”“GEP貸”等綠色金融產品,完成生態金融業務65筆,獲得生態旅游貸、新能源貸、林權貸等金融支持2.63億元。
青山層疊,曾經是走出去的障礙。“如今看來,生態紅利是山亭厚積薄發的‘最大底數’。”山亭區自然資源局副局長裴忠孝說,“行路難,那就行新路。當前,我們以交易中心為載體,在生態資源量化、生態價值核算、生態產品交易、生態資產融資等方面開展探索,讓生態資源變成生態產品,讓生態產品變成社會資金,讓綠水青山變成生產力,努力將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