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分水樞紐——寧陽元代堽城壩(閘)的時代變遷
△航拍元代堽城壩原址。作者供圖
汶流西折如白虹,高源遙出徂徠東。大汶河、古汶水發(fā)源于泰萊山區(qū),匯泰山山脈、蒙山支脈諸水,自東向西,流經(jīng)萊蕪、新泰、泰安、肥城、寧陽、汶上、東平等縣市,又經(jīng)東平湖流入黃河,全長208公里,流域面積8536平方公里。
中國大陸地勢西高東低,大多數(shù)河流的流向是自西向東,由于小區(qū)域內(nèi)地勢的影響,大汶河自東向西而流,成為山東省內(nèi)最大的倒流河。恰恰是因為大汶河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這種獨特的走向,元代以后被京杭大運河管理設(shè)計者利用,成為給京杭大運河山東段補水的主要河流。由此,一條在全國范圍內(nèi)不起眼的小河,成了京杭大運河沿線最重要的水源補給河以及有600年影響的漕運之河。
元代堽城壩原址位于今寧陽縣堽城鎮(zhèn)堽城里村北,汶水流至堽城,由堽城壩分水入洸河,至?xí)撮l(明清稱天井閘,位于濟寧)。另外,兗州有金口堰引泗工程,泗水南流也至?xí)撮l。汶泗匯流后,在會源閘分流南北,入京杭大運河濟運。有元一代,堽城壩攔截汶水,通過洸河注入濟寧,接濟京杭大運河,使官民運輸南北往來暢通無阻,并灌溉濟寧、兗州之間的農(nóng)田。堽城壩是京杭大運河重要的配套設(shè)施,也是山東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在歷史上起了重要作用。
“開了老閘灣,三縣跟著爬;開了石梁口,三縣跟著走。”這是寧陽堽城壩附近百姓口中流傳的民謠。大汶河水自寧陽東北折南,一路西奔,沖刷著兩岸土質(zhì)堤壩,特別是寧陽境內(nèi)的南堤,元時支流縱橫,每逢雨季常為水患。元憲宗年間,為加強漕運,便于灌溉濟寧、兗州一帶廣袤的田地,經(jīng)山東西路行中書省兵馬總管嚴東平批準,治理河道的副官畢輔國才開始于大汶河南部、堽城里村西北的老閘灣(自此得名)處,用沙土修筑臨時攔河大壩,東部修建泄洪閘門一座,攔截大汶河水入洸河。元至元四年(1267年),都水少監(jiān)馬之貞在斗門之東建雙虹懸門閘,虹相連屬,分受汶水。石砌大閘,用鐵砂磨吻合,以利控制水勢,構(gòu)筑堅固,史稱汶水東閘,畢輔國所作閘門則稱為西閘。由于西閘壩基太高,約三分之二的大汶河水經(jīng)東閘導(dǎo)入洸河。因堽城壩為土筑,夏秋洪水季節(jié)常被沖毀,且泥沙淤積、河床升高、河道塞流,因此每年秋末重筑大壩便成了當?shù)匕傩盏囊豁椃敝貏谝?,也增加了地方財政負?dān)。元延祐五年(1318年),當?shù)毓俑l(fā)動百姓將堽城壩改為石堰,結(jié)果五月堰成,六月即被洪水沖垮,洪水退后,石堰亂石散布河底,導(dǎo)致河床升高,以至堽城壩以東常年存在水患。元惠宗至元四年(1338年)七月,大水沖決東閘,洪水徑直流入洸河,大閘幾近沖垮,洸河也因泥沙淤積。馬之貞修雙虹懸門閘時曾言:“汶,魯大川,底沙深闊,若修石堰,須高平水五尺方可行水。沙漲淤平,與無堰同。河底填高,必溢為害?!焙髞碇蔚氖聦嶒炞C了馬之貞的論斷。
元惠宗至元四年(1338年)七月,閘壞堰崩。是年九月,都水監(jiān)馬元公來治會通河,行視至堽城,稱“堽城汶洸之交,會通之喉襟,閘壞河塞,上源要害”。他聽從了前監(jiān)丞沈溫“辟為一大閘”的意見,于至元五年(1339年)開始購置物料,考慮到舊址之弊,遂卜地于其東,始事于五月七日,畢役于九月十日,完成了東大閘建設(shè)。后元人李惟明改作東大閘記之。
明朝定都南京后,漕運停止,河道逐漸淤塞,堰壩毀壞。明成祖初年,遷都北京,恢復(fù)航運,重新建壩。明成化六年(1470年),工部員外郎張盛奉命考察洸河入口處——堽城壩,擬修堽城堰。明成化九年(1473年),時任都水分司員外郎張盛以堽城舊址河闊沙深、難于用力為由,選址西南4公里處的堽城壩村村北(現(xiàn)堽城壩)。其地兩岸屹立,河底為硬石,比舊址隘三分之一,于此置堰,事半功倍。明成化十年(1474年)春三月,張盛命工淘沙,鑿底石如掌面,上砌石壩,壩體用大小石塊間雜鋪排,并用玉米、高粱的湯汁調(diào)和石灰粉灌注,十月竣工。新壩底寬25尺,面寬17尺,壩高11尺,南北長1200尺;共砌壘石7級,每級上縮8寸。壩體共設(shè)7個過水孔,由木板閘門啟閉,兩端各建兩個逆水雁翅和順水雁翅。壩面用方形條石鋪設(shè),石與石之間連以鐵錠,條石上下均護以鐵栓。張盛還在新建石閘南部開鑿河道4.5公里,連接洸河舊道,航運日盛。
現(xiàn)今,樹立于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寧陽禹王廟院內(nèi),由明賜進士及第資德大夫正治上卿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知制誥經(jīng)筵官淳安商輅撰文、徵仕郎中書舍人鄉(xiāng)貢進士東吳李應(yīng)禎書丹并篆額《造岡(堽)城石堰記》,賜進士出身資政大夫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學(xué)士知制誥經(jīng)筵官眉山萬安撰文、承務(wù)郎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經(jīng)歷淮南樊輔書丹《同立岡(堽)城堰記》兩通碑刻,雖歷經(jīng)540余年風(fēng)雨,仍見證當時“衣食京師億萬口”的功績。
明初繼續(xù)沿用會源閘樞紐,至永樂九年(1411年),“會通河道四百五十余里,淤塞三分之一”。此時明成祖朱棣正做遷都北京的準備,他認為“漕運之利鈍,全局所系也”,決定治理京杭大運河,命工部尚書宋禮疏浚重開會通河。河工汶上老人白英根據(jù)自己對山東境內(nèi)京杭大運河地勢和水情的了解,向宋禮力陳選擇濟寧會源閘分水之弊,指出南旺才是京杭大運河的水脊,建議分水位置北移至南旺。宋禮采納了這一建議,在大汶河下游南岸選取高程高出南旺地段的東平戴村筑壩,使汶水南行,走高趨低,沿新開挖的小汶河,直達南旺,自然分水南北,“南旺地勢高,決其水,南北皆注,所謂水脊也。因相地置閘,以時蓄泄”。待戴村壩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后,朝廷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決定將堽城閘關(guān)閉,不再使汶水入洸。至此,堽城壩的遏汶濟運作用,由戴村壩完全取代,堽城壩作為遏汶濟運工程的歷史使命,歷經(jīng)300多年宣告終結(jié)。
明代為專門管理調(diào)度引水濟運事務(wù),還在寧陽專設(shè)工部都水分司,由一名工部主事掌管其事。上文提到的尹京曾任該職。駐寧陽都水分司自永樂十六年(1418年)開始設(shè)立,經(jīng)宣德、正統(tǒng)、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各朝,直至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移駐濟寧,共在寧陽守職182年。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lián)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