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永遠的抗日英魂
□ 楊潤勤 喬元明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抗戰勝利已78周年。為了這一天,中華兒女浴血奮戰,無數先輩們為了國家之存、民族之續、人民之安作出了偉大犧牲,獻出了千萬個鮮活的生命。其實,付出生命的還有那些無名的英雄、烈士。
1942年3月30日,在山東海(陽)萊(陽)交界的崖東夼東山里,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第一團一營與日軍“春季大掃蕩”的一個大隊展開了殊死博弈,殲敵88人,一營付出犧牲191人的沉重代價。讓人痛惜的是,戰后只查找到13名英烈的名字,178名英烈至今仍是無名英雄。
瘈狗噬人
這場慘烈的戰斗是在海(陽)萊(陽)崖東夼東山里的棘南坡主峰上打響的,時間是1942年3月30日下午2時許。
88歲的崖東夼村村民喬中坤當年只有7歲,正是好動的年齡,但他“動”不起來,原因是折磨人的饑餓。春天青黃不接,村里各家各戶囤底朝天,只有吃谷糠、樹皮和干地瓜秧子。饑餓難耐,也有人提心吊膽到山里找石縫里剛剛冒芽的野菜,但總是戰戰兢兢。害怕的原因是,日本鬼子鬧得兇,生怕遇到這些兇神惡煞。
這天午后,喬中坤跟著村里幾個老人出村,準備到東山里尋野菜,出村不遠,突然聽到山里傳來密集的槍聲、炮聲。大家先是一驚,繼而紛紛嘆氣道:“這是哪一綹子東洋狗又在咬人了?”
他們并不知道,這并非一群、一綹的日軍,是成群結隊的浩蕩瘈狗對膠東抗日根據地進行“春季大掃蕩”,是侵略中國罪惡案例中的一次大行動。
瘈狗,是瘋狂的狗。早在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就異常瘋狂地南犯噬人,10月入侵山東,12月占領濟南,1938年1月占領青島,2月煙臺失守。至此,山東全境相繼淪為敵占區。面對嚴峻形勢,山東軍民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對敵斗爭。
膠東半島,三面環海,一面溝通冀魯平原,水陸交通便捷,戰略位置尤為重要,更是日軍清除抗日力量“紅線區”。萊陽、海陽是膠東革命的“延安”,膠東農村第一個中共黨員、第一個黨支部、第一個縣委和中心縣委在這里誕生,因此,也是侵略日軍急于拔除的“眼中釘”。
日軍瘋狂地實施極端的“治安強化運動”,對膠東地區實行野蠻的軍事、政治、教育等一體化的“總力戰”。同時多次發動了殘酷的、大規模的軍事“掃蕩”,企圖摧毀膠東區抗日根據地,消滅膠東抗日武裝力量。“掃蕩”次數不斷增加,兵力不斷增大,手段一次比一次兇殘。抗日軍民一旦被捕,面臨的是鬼子慘絕人寰的折磨和蹂躪。
被抓到萊陽城的抗日軍民,都經歷了瘈狗噬人的噩夢。鬼子拿他們“擠油”開心,用洋油和上辣椒面灌入人的肚子,當人昏迷后再踏著肚子把洋油擠出來,遭受各種折磨后,再被成批殘殺。殺人手段更是五花八門,最殘忍的是“活取人心”,用刀將人的左肋骨挑斷一根,再在右肋上用腳猛踢,一顆灼紅的心便會“跳”出來。還有練刺殺和喂狼狗,1942年初,在萊陽城外一個木樁上依次綁上9個八路軍戰士,其中7個被日軍新兵用作練刺殺,怕一槍刺死不刺激,先刺次要的地方,連刺二三十下后再刺中要害。狼狗更有野性,另外兩個八路軍戰士被狼狗一口一口活活咬死……
盡管魔鬼一樣的瘈狗不斷噬人,但悲憤填膺的抗日軍民沒有被嚇倒,在同胞的鮮血中站起來,進入反封鎖、反“蠶食”和反“掃蕩”的斗爭。
這是膠東抗日根據地最為困難的時期,雪上加霜的是,1942年3月,日軍又對根據地進行了更加兇殘的“春季大掃蕩”。駐山東第十二軍司令官中將土橋次郎指揮,分別從濟南、青島、張店等地出發,在萊陽、棲霞集結了7000余日偽軍,耀武揚威、殺氣騰騰撲向膠東抗日軍民。
“春季大掃蕩”集結出發時,八路軍已獲悉日軍準備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梳篦”式“鐵壁合圍”大掃蕩的情報,按照膠東區委制定的“分區堅持、互相配合”戰術原則,隨即進入臨戰狀態,第五支隊司令部從海陽和乳山交界處轉移到馬石山、林寺山中;第一團司令部則從駐地海(陽)萊(東)邊區轉移到招虎山區分散抗擊。當時,一團一營的任務是在煙(臺)—萊(陽)公路附近“分散抗擊”。
7000多日偽軍兵分兩路,其中一路是獨立混成第六旅團,在海萊邊區燒、殺、搶、掠,許多村莊被焚燒,血流成河,糧食、牲畜被搶。在占領棲霞牙山抗日根據地后,又進行反復掃蕩,尋找八路軍主力部隊作戰。
3月30日上午,日軍獨立混成第六旅團一個大隊800余人從牙山出發至海陽徐家店后,將4個中隊又兵分4路、各200多人,準備以八路軍第一團駐地埠后為中心,實行“分進合擊”“鐵壁合圍”。下午2時,八路軍一營偵察班發現煙萊公路南側、富水河西岸韓家莊村附近有一個中隊200多日軍向崖東夼東山方向開進,馬上派兩名偵察員跑步報告營部。
崖東夼東山是個偌大的山脈,包括大頂、小頂、棘南坡、南嵐子等10多座小山,方圓4公里,山山相連,層巒疊嶂,這里是敵我交戰的天然戰場。偵察班派人回營報告后,還擔心鬼子到山中設伏,便鳴槍阻擊,牽著敵人的鼻子走。這十幾個瘦得像山猴子一樣的偵察戰士邊打邊退,越過牛鼻泉河登上了東山里的棘南坡山主峰。日軍當然瘋狂追擊,派出100多個鬼子瘋狂攻擊主峰。偵察班見寡不敵眾,“讓”出了主峰,在山下等著一營的部隊到來,殲滅這群敵人。
上山尋野菜的崖東夼村村民喬中坤聽到的槍炮聲即來自這里。
陽光下報仇雪恥
一營營長黃振東人高馬大,是個性格倔強的膠東漢子,已與日軍多次交鋒,當他聽到偵察班遭遇敵人的消息后又驚又喜,便對教導員郝宇明說:“咱們營有500多人,敵人200多個,兩個打一個也有勝算,兵分三路,痛擊敵人,打打這群瘋狗的威風!”
戰斗突出一個“快”字。當黃振東下達了戰斗命令,短短的幾分鐘,一營三個連馬上分成三路尋找、攻擊敵人:一連向棘南坡山方向,二連向小頂山方向,三連向大頂山方向,三箭齊發。戰士們個個精神抖擻,以急行軍的速度撲向了敵人。
春寒料峭,盡管500多個戰士身著單薄、破舊的軍衣,但身上沉甸甸的武器讓他們心里踏實。這是2個月前拔除偽軍據點繳獲的,有“七九”“六五”步槍和鉛槍,有輕機槍9挺、擲彈筒9個,每人身上還有十余發子彈和2枚木柄手榴彈。只是部隊后勤吃緊,無衣無糧,戰士們每天只能吃一餐行軍鍋里熬出的谷糠地瓜面粥。此刻,他們早已忘掉了饑餓,心里燃燒著向日軍報仇雪恥的火焰。
一連沖在隊伍最前面的是連長張存正,他是隊伍里有名的“張大膽”,摸敵情、打炮樓、擒鬼子沒有一絲膽怯。每有小戰士問他怎么“練膽”時,他就會講起1939年冬天的那件事。他是牟平人,也是個20歲出頭的小伙子,3年前他到貴家疃村的姥姥家走親戚,正碰上瘋狂的日軍“掃蕩”,鬼子用機槍對著村里的房屋掃射后,又放火焚燒。短短一個時辰,大多房屋被燒毀,他的姥爺姥姥和舅舅,還有3個村民因從被燒的屋里向外搶東西被槍殺。當時,他嚇得往村外跑,子彈在耳邊嗖嗖地飛,一頭扎在地溝里才保住了命。他從溝里爬起來后,立誓要報這個仇。第二天,他又聽說壩家疃、梁家疃等村也被血洗,十幾個村民被槍殺。他認定日本鬼子是沒有一點人性的惡魔,不能再任他們欺負,這個血性的膠東小伙來到八路軍的隊伍上參了軍。每次打起仗來,腦子里就想起慘死的姥爺、姥姥和那些鄉親們,膽子就立馬“壯”了起來。
此時,他帶著一連來到棘南坡山下與偵察班匯合。
望遠鏡里,他看到主峰上的100多個日軍正在構筑工事,立即命令三個排分左、中、右沖向主峰。
接近陣地,敵指揮官一聲吼叫,密集的機槍子彈雨點般落了下來。戰士們旋即以梯田地堰、山石、樹木為掩護回擊。待敵人的槍聲見稀,又鉆出來往山上沖。
敵人開始發射迫擊炮,炮彈拖著哨音落下,爆炸聲中幾個戰士倒下了。張連長大呼:“隱蔽還擊!”
在一個地堰缺口處,一連的機槍手也架起機槍,與峰頂的敵人對射。雙方的火力猛烈交鋒,硝煙彌漫,彈片橫飛,血霧騰空。
這當兒,敵人發射了一種奇怪的炮彈,落下后瞬間燃燒,生成滾滾濃煙。張連長大聲告訴戰士們:“不用怕,這是敵人的煙霧彈。”
接著,敵人又發射了毒瓦斯彈,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辛辣味。張連長讓大家用水壺里的水浸濕毛巾捂住口鼻。沒有毛巾的,就把衣服脫下浸濕捂在嘴上;有的戰士沒有水,干脆就把尿尿在衣服上……
張連長目測,離山頂已不足百米了。他靈機一動,不能等,要趁煙霧占領陣地。隨即下令:“全力沖頂,消滅敵人!”
人的爆發力有時是難以想象的,這些營養不良的年輕戰士們,聽到命令后眉毛豎起,眼睛瞪得溜圓,像箭矢一樣“飛”向山頂。一邊奔跑,一邊呼喊“沖啊,殺啊!”
接近主峰時,他們又紛紛拋出了手榴彈。槍聲、爆炸聲、喊殺聲響徹云霄。
這是打狗驅魔的激昂之聲,這是報仇雪恨的正義吶喊。
入侵中國以來,這群鬼子很少見到這樣拿命沖鋒的對手,連連退縮,最后收起幾具尸體,往東側小頂山逃竄。100多人的一連,沖擊武器精良、占據高地的100多個日軍的陣地,且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這在抗戰史上也是一個奇跡。
一連指戰員們登上峰頂,看到那些個子矮小、又是羅圈腿的逃跑鬼子,像一個個肉球滾下山去,十分滑稽。一個小戰士問張連長,這些小矬子咋這么狠毒?張連長說,豺狼虎豹是四大猛獸,最狠的就是最小的豺,豺和惡狗相近,聚集成群傷害力特別強,就像侵略咱的東洋鬼子。
太陽高高掛,春風款款吹。不知誰領唱了一句:“向前,向前,向前!”眾戰士接著唱了起來:“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鐵血軍人驚天地
一連并非占領棘南坡主峰后固守,而是追擊敵人,伺機“吃”掉敵人。
他們邊追邊打,追至小頂山時,見敵人與在那里等候多時的二連交了火。二連打“頭”,一連打“腚”,敵人立即向小頂山主峰上竄。
小頂山的戰斗重復了攻克棘南坡主峰的打法,不同的是,兩個連隊合二為一,戰斗力大增,而敵人是驚弓之鳥,戰斗力下降。所以,不足一個小時,鬼子便丟棄主峰,沿著山谷向南逃竄,登上大頂山主峰扎進了“鬼子窩”。
三連一直埋伏在大頂山南側的山腳下,遇到從右翼迂回至南嵐子增援小頂山的另外100多名日軍。鬼子見小頂山已失,躲躲閃閃,邊打邊跑,繞至北側,也登上大頂山主峰。
大頂山不高,但山頂寬闊,四周的梯田環繞著頂部平田,平田四周有清代遺留的長120米、高1米的防御型圩子墻,易守難攻。200多個鬼子依靠地理優勢盤踞在這里,架起輕重機槍、迫擊炮、擲彈筒,顯然是想吸引八路軍前來,然后擊之。
而這時,一營的三個連隊已包圍大頂山:一連在山北和山西,二連在山東,三連在山南。營長黃振東十分興奮,他認為敵人雖然占據地理優勢,但我方的兵力雙倍于敵人,“搏一把”的時候到了,打死一個夠本,打死兩個賺一個。日軍在膠東無惡不作,但敵強我弱,八路軍只能從側面打擊敵人,牽制敵人的兵力。每每看到日軍殘害抗日軍民的暴行時,他都想與日軍拼個你死我活,老天有眼,這是消滅日軍雪恥的良機。拼上一營“家底”也要痛打鬼子,為膠東八路軍爭上一口氣。
攻擊前,張存正連長把三個排長叫到地堰下說,清點人數、清點彈藥,準備戰斗。
這時,他忽然看到連里“小萊陽”抹眼淚,便把他拉到跟前問:“是餓了、怕了,還是想爹娘了?都是16歲的小伙子了,還哭。”
“小萊陽”說:“不是,俺爹娘兩年前就被鬼子的飛機炸死了,是急著給爺爺捎個信。”
“捎啥信?瞧都急哭了。”
“今年過年前,爺爺就讓俺參軍給爹娘報仇!還要俺打了勝仗立馬給他捎個信,今天咱們追得鬼子屁滾尿流,這就是勝仗呀,爺爺聽了準會高興!可咋給爺爺捎信呢?俺又不識字,不會寫信,急人不!”
張連長看著“小萊陽”瘦削的臉和嘴唇上淡淡的絨毛,不知為什么他的眼里也含了淚水:“好,等打完這次仗,我替你寫封信,把咱打鬼子的事告訴他老人家。”
“小萊陽”是他的外號,他在連里花名冊上的名字叫薛貴伍。在殘酷的抗日戰爭年代,基本上一個連隊是一個戰斗單位,戰士們的名冊掌握在連長的手里,但之前有過慘痛的教訓,在一次與日軍作戰中,一個連長被捕,花名冊落到敵人手里,結果敵人按名索驥,把許多戰士們的家屬逮捕、殺害。此后作戰前連長要把花名冊藏在一個無人知曉的地點。在一連,盡管全連人個個熟悉,但不一定都能叫上大名,為叫起來順口、好記,大家都以老家命名,比如“小牟平”“小海陽”“小萊陽”“小文登”“小蓬萊”等等,幾乎把整個膠東“攏”在了連里。
日頭西墜變紅的時候,攻擊大頂山的戰斗打響了。
山下,子彈翻飛如沙,向山頂揚了過去。山頂上日軍的子彈、炮彈也壓了下來,打得戰士們抬不起頭來。山下山上的空間里“叭叭”“啪啪”“砰砰”“噠噠噠”“轟隆隆”的聲音響徹云霄,激起的煙霧和沙土遮住了太陽。
沖在最前面的是山北的一連,一連最前面的是張存正。忽然一個身影越過他,舉著匣槍不住地射擊,這個人是營教導員郝宇明,但他往前僅僅跑了幾十米,就被敵人的機槍子彈擊中肩膀。張連長一看急了眼,手中步槍一個點射,“點”中了那個機槍手。隨即,他帶著一班十幾名戰士一溜煙沖到圩子墻下,并將幾十枚手榴彈甩入墻內敵人陣地。立刻,敵人槍聲稀拉下來。他又趁勢帶領戰士翻墻入內,抽出背后的大刀片。這時他才看到,山頂平田上全是黑壓壓的鬼子。
“小萊陽”緊跟在他的身后,手中的大刀片揮得忽忽生風,他在砍掉一個鬼子的下巴、正準備再補一刀的時候,另一個鬼子的刺刀刺入了他的胸膛。張連長回頭看到“小萊陽”,跑來救人,被五六個鬼子端著刺刀環圍在了中間……
這時,山的東面和南面,同樣遭到日軍巨大火力的壓制,戰士們難以越過圩子墻。
一營的進攻被日軍“逼”回山下,戰場進入短暫的平靜。
日軍把張存正捆綁在一棵大松樹上,而后潑上了汽油點燃。他怒視著敵人一聲不吭,直到他的肚子被燒得爆裂,噴出了谷糠糞渣。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楊靖宇,被日軍斷頭剖腹,胃里只有枯草、樹皮和棉絮,我們膠東八路軍連長的肚子里只有谷糠……他們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鐵血軍人,有這樣的意志和精神,何愁日軍不滅。
夕陽如血。一營再沖鋒,又被密集的火力擋了回來。
再沖再打,新仇舊恨凝聚在這些膠東人的胸膛里,他們殺紅了眼。機槍在吼叫,一名機槍手飲彈倒下,身后的戰士立馬接過槍繼續掃射,持步槍射擊的戰士們一個又一個倒下去,飛濺的血花閃動著紅光,灑在身后戰友們的頭上、臉上……
連續沖鋒,傷亡陡增。黃振東看到地堰下十幾個背回來的犧牲戰友,心如刀割。他還看到,戰士們的子彈幾近耗盡,手榴彈所剩無幾。顯然,再硬沖是不行了。
傍晚,黃振東命令部隊撤出陣地,向東進發。
淌血的突圍之夜
圓會山是萊陽與海陽交界處的一座小山,距離剛剛激戰的大頂山僅有千米。一營向東撤至圓會山后,偵察員報告,日軍已放棄大頂陣地,下山后向南面發城方向開進。
黃振東分析,一個下午的戰斗里,敵人并沒有占便宜,他們之所以放棄大頂南撤是怕我軍晚上再調集兵力“吃”了他們,想找一個安全的開闊地宿營。轉念再想,下午的幾場爭奪戰都是敵人占據了山頂的優勢位置,打起來艱難,如果今晚敵人找到開闊地宿營,可以再搞個夜間突襲。他隨即命令偵察班繼續監視敵人動向,明確敵人的落腳點立即回營報告。
的確,一營勞累的指戰員們也該歇歇了,連續戰斗,他們已相當疲憊。比疲乏勞累更難忍受的是饑餓,戰斗中所有神經緊繃,沒有顧及胃腸的反應,一旦停下來,肚子餓得咕咕叫,恨不得拿起塊石頭當餑餑啃。
吃什么呢?圓會山下有程溝村和王家山后村,有的戰士要求到兩個村里住一宿,順便向老鄉們討點吃的。可黃振東不允,村里的老百姓也揭不開鍋,不能為難他們。再者,也怕連累了鄉親們,憑以往的經驗,如果鬼子發現八路進過哪個村,馬上就會前來“掃蕩”,禍害村里人。
所以,他指揮在圓會山上布了一組崗哨后,領著大家來到兩村之間的一個避風擋寒的三角凹地。
支鍋架灶,熬的還是谷糠中加了點地瓜面的谷糠粥。
那天是農歷二月十四,天黑以后月亮升起來了,但有云,天地昏暗;干焦焦的冷風刮了起來,呼呼地灌到了凹地里,行軍鍋里也吹進了不少沙土。餓壞了的戰士們,盛上一碗,吸溜著喝粥,全然沒有感覺到粥里的沙土。
最早被子彈擊中的是“小海陽”宋子良,他剛剛喝了幾口粥,子彈就在他的后腦勺上穿了個窟窿,他應聲倒地,粥從半張的嘴里流了出來。
旋即,三角凹地里槍聲大作,東、西兩面是鬼子吐著“舌頭”的槍口。
黃振東萬萬沒想到會被鬼子包圍,大喊道:“開槍還擊!準備突圍!”但他的聲音被一波“九七式手雷”的爆炸聲淹沒。
原來,下午在大頂山上參戰的日軍只是第四中隊的200多人,另外第二三兩個中隊的400多名鬼子,早已埋伏在王家山后村北、韓家葦夼村南的山上,準備截擊一營,因此傍晚一營從大頂山撤出陣地時,知道底細的第四中隊并沒有追擊,還佯裝南撤迷惑一營。一營到達三角凹地,沒再往前行進,埋伏的鬼子先是悄悄摸上圓會山殺死了一營的崗哨,之后看到凹地里有做飯的火苗時便向前圍攏。等戰士們準備吃飯的時候,他們立即圍打了三角凹地。
敵人沒有直接撲入凹地,而是在兩側丘陵上開火,十幾挺輕、重機槍和400多支“三八大蓋”瘋狂地向凹地里掃射,迫擊炮彈、煙霧彈、毒氣彈也一股腦兒“倒”入三角凹地里。
行軍鍋被炸飛,滾燙的粥澆在許多人的頭上、臉上;爆炸的氣浪把許多戰士推倒,彈片和子彈“咬”開許多人的軍衣和皮膚;濃煙中的毒氣嗆得人喘不上氣,剛屈身往外跑,又栽倒在密集的火力網里……
被子彈擊中胸膛的“小牟平”,一只手上抓著一個碗,另一只手握著一枚沒有拉火的手榴彈;“小文登”被彈片削掉的半個頭顱里流出了腦漿;“小榮成”炸出的腸子拖在了地上……
短短的幾分鐘,三角凹地里成了火海、煙海、毒海、血海。
短短的十幾分鐘,145名戰士和傷員被炸死、打死、毒死。
短短的十幾分鐘,黃振東組織起300余名戰士向外突圍。
借著濃濃的煙霧掩護,一營刀槍并用,奮力拼殺。
突圍出三角凹地后向東奔去,在王家山后村和姜家山后村又遇小股偵察的敵人,“吃”掉這股敵人后,他們沿著山谷狂奔5公里,來到埠前村菱塘山南側。猛然間,前方又發現鬼子點起的零星篝火,這是傍晚時日軍第一中隊200多人在這里預設的包圍圈,每50米1個鬼子,呈“L”形拉網式。
前面是鬼子的阻擊,后面有尾隨的敵人。危急時刻,黃振東發出指令:“分散隱蔽,伺機突圍”。
午夜時分,云厚了,夜更暗,風又冷又硬。黃振東覺得時候到了,告訴戰士們:“刀出鞘、槍上膛,突圍!”
昏暗中,他們悄悄地向山外運動,模模糊糊看到七八個鬼子背靠大樹打盹,十幾個戰士撲上去死死掐住他們的脖子。躲在巖石后的鬼子聽到了動靜,一邊大喊,一邊舉搶亂射,戰士們當即拋出一排手榴彈。
當敵人圍攏過來時,300多名戰士已撕開了一個口子,猛打急奔,沖出包圍圈,隱入到夜色中。
當夜,一營突圍戰士在崇山峻嶺中又步行10余公里直奔辟雷山區,接近天亮才進入安全地帶。戰士們一遍遍清點人數,而后久久地立在山頭,含著眼淚向崖東夼東山方向三鞠躬——那里有他們191個長眠的戰友。
翌日,王家山后村和程溝村的村民自發來到了三角凹地,看到145具八路軍的遺體時淚如雨下,他們小心地用毛巾擦凈烈士的遺容,就地挖墓安葬。崖東夼村村民漫山遍野地又尋找到21具犧牲戰士的遺體,而后人抬、車推把烈士送到三角凹地,讓犧牲的戰友們在這里團聚、安息……
后 記
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現存一份當年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第一團的《戰斗詳報》,文中記載:1942年3月30日,八路軍五支一團一營在崖東夼東山與裝備有鋼炮、輕重機槍、毒瓦斯的四路日軍800余人戰斗。我軍一營轄3個步兵連,攜帶的裝備為輕機槍、步槍、鉛槍和手榴彈,由一營營長黃振東指揮……此次戰斗,共殲滅日軍88人,繳獲鋼炮彈25發、六五子彈120發、毒瓦斯5筒、煙霧彈3筒、藥品1宗等等。
煙臺市委黨史研究院資料顯示:1942年3月30日崖東夼東山的突圍戰,八路軍五支一團一營殲滅日軍88人,犧牲191人,其中,在程溝村和王家山后村附近的三角凹地犧牲145人,在崖東夼東山里的棘南坡、小頂、南嵐子、大頂等山的戰斗中犧牲21人,另有25人在兩次突圍中激戰犧牲或失散后被日軍殺害,共計191位烈士。由于沒有找到參戰人員名冊,只能通過烈士英名錄、紀念碑文等辨別,最后確認名字的只有13人。
也就是說,在這場殘酷的戰斗中,共有191位烈士犧牲,178位成為無名烈士。
當年,這些烈士的父母送自己的兒子參軍后,便再無音信。他們望眼欲穿期盼著孩子回家,已經等了81年,在苦等中有的離世而去,有的成了耄耋老人。
可是,他們的孩子們在哪里呀?
為了讓無名烈士不再無名,多年來,各級黨委、政府一直用各種辦法尋找。178位無名英烈的忠骨已于2012年遷葬于海陽革命烈士陵園,其英魂已融入崖東夼東山、膠東大地和大江南北。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8周年的今天,慎終追遠,家國同祭。無名烈士,已成為一個民族永遠的記憶,鑄入一個民族信仰的豐碑,他們是永遠的抗日英魂。
(文圖資料提供:萊陽市委黨史研究中心隋克春、海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劉向陽)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