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際事務理事會總干事季莫費耶夫:中國政治哲學是將世界視為命運共同體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夏溫新 谷棣 徐嘉彤】“誰的文化更強大?誰的道德標準更正確?誰的價值觀體系更好?”近日,俄羅斯著名學者伊萬·季莫費耶夫在其文章中提出一系列問題。他認為,衡量一個國家強大與否的標準不應只關乎物質能力,擁有系統的政治哲學同樣也是其顯著特點。季莫費耶夫長期擔任俄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項目主任,并于今年當選俄羅斯國際事務理事會(RIAC)總干事,此前他已擔任12年該理事會的項目主任。季莫費耶夫近日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表示,比起美國習慣于將世界劃分成不同陣營、將中國視為其世界觀的對手,中國更傾向于創造多贏的國際規則,分析西方思想遺產并采納其中適合自己的內容。
●中國對包括西方在內的外國思想遺產表現出的接受能力和同理心,以及中國對協調不同概念的希冀,正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體現之一。
●俄烏沖突是由冷戰結束以來不斷積累的一整套復雜矛盾造成的,是長期未能解決的歐洲—大西洋安全問題的體現之一。中國提出的《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非常及時且有建設性。
●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軍事能力和經濟能力作為保障,那么它的國家安全就無從談起。然而,僅有這些是不夠的。為此,中國提出了以多贏為結果的世界觀。
環球時報:中美兩個大國間政治哲學的主要區別在于什么?中國和美國的政治哲學會產生沖突嗎?
季莫費耶夫:我認為中國的經驗非常有趣,主要是因為中國并不尋求粉碎或推翻西方的政治理論。中國并不試圖證明西方有不好的理論,中國有好的理論。中國試圖分析西方的思想遺產,采納它認為適合自己的東西。
環球時報:今年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您如何評價這個倡議對全球經濟發展和互聯互通的貢獻?
環球時報:目前,國際社會對俄烏沖突勸和促談的呼聲越來越高,包括非洲國家也派出代表團到烏克蘭與俄羅斯斡旋,傾聽雙方的訴求。您認為最終決定以和平方式解決危機和沖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我們俄羅斯人贊賞中國提出的《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這幾條和平主張非常及時,也很有建設性。
環球時報:在您看來,如果美國不摒棄“戰略遏制”思維,大國想真正和平相處是否就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環球時報:您最近提醒說,美國和中國也有可能面臨蘇聯曾面臨的“理論與現實狀況脫節”的情況。可否請您具體談談蘇聯當年的經驗教訓?
季莫費耶夫:蘇聯的一個重要教訓是,曾經贏得全球數億人思想的理論逐漸與蘇聯的現實生活脫節,這是導致蘇聯解體以及我們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經歷最深刻危機的原因之一。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