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頭上為什么戴個箍
你這孫悟空頭上為什么還要戴著個箍?
面對這個提問,顧群業回答:其實我們每個人頭上都戴著一個箍,就是我們自己看不到而已。藝術家的工作,就是要把我們看不到的東西顯化出來。
他介紹的是自己作品《塗龍記》核心形象的創作理念。乍看上去,這個形象很像《西游記》中大家熟悉的那個孫悟空,頭上戴個金箍,但又長了長長的尾巴。
顧群業把這個形象稱為“龍”。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形象很陌生。這又不由不讓人張大嘴巴:這是龍?龍怎么長這樣?
我管它叫龍。龍為什么不能長這樣?顧群業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回答這個疑問。
在山東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0531潮流大展”上,顧群業作為特邀藝術家,帶著這個以“龍”為核心元素創作的系列作品參加。
顧群業自我介紹,自己是從事新媒體藝術教學和創作的。他現在擔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是一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在藝術創作方面,他敢于領風氣之先。2006年,顧群業進入數字繪畫創作高峰期,《化石》《融·繪》《I,ROBOT》等都可歸類于數字繪畫作品。從2009年起,他熱衷于新媒體藝術創作,《偶像》《殉道者》等大量作品都創作于這個時期。
至于“龍”的形象的構思,實際上早在2006年就已經著手。從那時起,他開始把“龍”作為一個個人IP形象進行創作。到今天,他的“龍”已經成為一個較為引人注目的文化IP。
在山東國際會展中心,我們能看到這個IP下的各種各樣的“龍”。這些龍與我們通常印象中龍的形象大相徑庭。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屢屢出現的一種動物。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龍的解釋是:“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大致意思是說,龍這種動物,在鱗蟲類中排在第一,可隱藏也可顯露,還能粗細長短隨意變化,春分時飛上天空,秋分時則隱入深淵。這里對龍的描述相對比較抽象,人看過這段話之后,很難依照這些描述勾勒龍的大致輪廓。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的“鱗部”中錄有“龍”的條目。其下解釋說:“按羅愿《爾雅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云,既能變水,又能變火。”顯然,與《說文解字》相比較,宋代羅愿《爾雅翼》中所記載的龍的形象就生動多了,根據文中“九似”,人們大致能在腦海里描繪出龍的模樣。
之后,李時珍又引用稱:“《小說》載龍性粗猛,而愛美玉、空青,喜嗜燕肉,畏鐵及菵草、蜈蚣、楝葉、五色絲。故食燕者忌渡水,祈雨者用燕,鎮水患者用鐵,激龍者用菵草,祭屈原者用楝葉、五色絲裹粽投江。醫家用龍骨者,亦當知其性之愛惡如此。”從這里所引《小說》中的記載可知,中醫用到相關藥物時,也要注意考慮龍的好惡,以免藥性沖突,影響藥效發揮。李時珍特別引用此文,加以提醒,足以顯示龍的傳說在民間影響之大。
這些記載或解釋,又與民間關于龍的描述和龍的傳說互相印證。小時候,我聽老人“說呱”(講故事)時,聽到過很多關于禿尾巴老李的傳說。禿尾巴老李就是一條神龍,只是沒了尾巴。傳說中的禿尾巴老李,行俠好義、懲惡揚善,能讓當地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禿尾巴老李的故事不僅在我省的即墨、莒縣、文登、諸城等地流傳甚廣,也在東北等地廣泛傳播。在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的民間文學類別中,“禿尾巴老李的傳說”榜上有名。
民間關于龍的傳說雖多種多樣,但龍的形象相對比較穩定。一提到龍,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那種駝面蛇身、頭頂鹿角、身披鱗甲、騰云駕霧的樣子。
顧群業創作的“龍”,為什么要進行這樣一種與往常大不一樣的特別形象創造?取名“龍”又是出于怎樣的考慮?這些不一樣里有哪些特殊的文化內涵?這個文化IP的前景如何?
顯而易見,在構思與創作方面,顧群業那些關于心目中的“龍”的理念仍然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其造型方法也是中華傳統造物、造型體系中的經典手段。
這個“龍”最典型的特點是將孫悟空和狐貍的形象融合。“這個形象是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工作中自己生長出來的,代表著我對周圍世界的一種看法、認識。然后,我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出來。”顧群業說,“我創作的這個形象,是魔鬼的角、外星人的眼睛、狐貍的尾巴,還戴著一個孫悟空的箍。”
最早,作品的原型是狐貍。后來,因為工作的原因,他設計創作了一些孫悟空的形象。再后來,他嘗試著把孫悟空和狐貍捏合,并一發而不可收。他說:“這也成為我個人的一個符號。”
這樣一來,就把充滿世人智慧的兩個形象融合,讓孫悟空和狐貍令人意外地合二為一。孫悟空是人們心目中英雄的化身,他智多技高,在民間文化中有著忠誠俠義、嫉惡如仇的寓意,代表機智、勇敢、聰明、活潑的神明形象;狐貍則含有俗話常說的“夾著尾巴做人”“一不小心露出狐貍尾巴”等充滿民間智慧的比喻。
在進行形象創作的時候,他又添加融入了魔鬼的角、外星人的眼睛等元素。這與“龍”由鹿角、魚鱗、蛇身、鳳爪還有牛鼻子等組合而成的概念完全一樣,也是中華傳統造物、造型體系中的經典手段,例如《山海經》中的異獸,張道一先生將這種造物、造型手段稱為“集美”。正是由于這種內在的一致性,顧群業把他創作的新形象命名為“龍”。他的“龍”因此深深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中。
至于孫悟空頭上戴的那個箍,他的解釋又包含著另一種值得思考的人生哲理。在《西游記》里,唐僧把金箍拿給孫悟空,孫悟空不知這是何物,只是感覺好玩,隨意戴到自己頭上。想不到,戴上容易,脫下來已不可能。此時,唐僧念起緊箍咒,把孫悟空折騰得翻江倒海。從此,這“潑猴兒”再也不敢隨意忤逆唐僧。這個故事很有趣,很曲折,甚至有點驚心動魄。由此聯想開來,普通人頭上有沒有類似的一個箍?這個箍從哪里來,又是怎樣戴到頭上的?能讓自己頭疼的緊箍咒是什么?有沒有辦法破除束縛自己的緊箍咒?如此種種,顧群業通過創作給出了他的理解,頗發人深思。
據顧群業介紹,他的代表作命名為“太子龍”,現在幾乎所有的創作都是圍繞這個形象來進行,并且已經創作出嬰兒版、兒童版、成年版及老年版等多個版本。他說:“龍寓意著變化,從2017年開始,我每年找一百個藝術家來創作,每位藝術家做出來的形象都跟我的不一樣,龍的變化會越來越豐富。”
為了保證設計的“開放”理念,自2017年起,顧群業決定采用CreativeCommons(CC)的授權方式將LONG的理念貢獻給大眾。在這樣的授權下,任何人都可以在保證LONG的基本理念不變的情況下進行二次創作,甚至還能進行二次授權和經營獲利。人們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甚至不用取得顧群業的許可。顧群業希望,這個理念能夠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并衍生出更多的設計。
龍飛鳳舞、龍騰虎躍、龍爭虎斗、龍鳳呈祥……在傳統文化中,龍是吉祥美好的象征,能給人們帶來庇佑和平安。今天,它也能夠從很多角度為文化“兩創”提供思想啟發和資源支持。這正好能夠給藝術創作的守正創新帶來更廣闊的實踐與想象空間:有根底的藝術就有韌性,有思想的創造才有味道。
記者 于國鵬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