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主渠道穩定就業基本盤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就業形勢逐步好轉。人社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7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57%。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68萬人、困難人員就業87萬人,同比均有所增加;城鎮調查失業率整體呈下降趨勢,6月份回落至5.2%,較去年同期下降0.3個百分點。在外部形勢復雜嚴峻、國內需求仍顯不足的情況下,這份穩就業成績單來之不易。
應該看到,當前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存在,特別是青年就業壓力較大。今年以來,青年失業率持續走高,6月份,16歲至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21.3%,較上月上升0.5%。青年是穩就業的重要群體,青年就業更需多方關切。7月2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這充分表明穩就業對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經濟工作的重大意義。應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抓住穩就業關鍵點,打通堵點,解決難點,促進充分就業。
就業穩定離不開經濟運行企穩向好,穩企業是其中關鍵一環。民營企業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吸納了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要持續優化民間投資營商環境,破解民間投資過程中的體制機制障礙,鼓勵民營企業開拓新市場、開發新產品、創造新就業,充分發揮其在吸納就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加強對企服務,對穩定提供新增就業崗位的民營企業,一攬子兌現社會保險補貼、吸納就業補貼、職業培訓補貼等政策。支持企業培養人才,完善企業職稱評審辦法,暢通民企職稱評審渠道,增強民企對人才的吸引力,形成民企和人才的“雙向奔赴”。
要持續關注重點群體的就業需求。當前,青年群體就業壓力較大,與總體失業率下降趨穩呈相反趨勢。一方面,需要持續拓寬市場化就業渠道,穩定公共崗位規模,推動用人單位與高校開展精準供需對接、建立穩定合作關系。另一方面,要支持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引導高校畢業生關注、投身新職業,不斷壯大經營主體,實現創新支持創業、創業帶動就業興業的良性發展,不斷拓寬勞動者就業空間。還要看到,高校畢業生就業存在技能供給和社會需求不匹配的問題,學校講授知識偏重理論,學生缺乏實踐。對此,要繼續推進百萬見習崗位募集計劃,提高畢業生職業技能。從長期來看,推動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還要深化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更好推進產教融合,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強化學生專業能力與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并舉,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
扎實穩住就業主體,還需要打通就業堵點,解決就業難點,兜牢民生底線。在數字經濟時代,求職者要做到終身學習才能夠與時俱進,更好匹配職業需求。相關部門應因勢利導,增加社會培訓預算、建設數字化培訓平臺,持續規范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及各類知識培訓,更好滿足求職者需求。同時,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對于就業困難的高校畢業生,離校前可向其發放求職創業補貼,離校后對未就業畢業生優先提供就業服務,建立精準幫扶體系,制訂“一人一策”幫扶計劃,做好就業引導。對失業人員的保障范圍能寬盡寬,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還要適應新業態的就業特征,建立完善適應新型就業形勢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解決新業態就業者的后顧之憂。(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韓晶)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