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首頁 > 首頁 > 山東 > 正文
  • 記者蹲點丨一個社區的“多元共治”探索

      2023-08-14大眾日報 03版

      

      □大眾報業記者 于新悅 李偉志

      5月底,有一位腿部骨折的老人在群里求助:哪位鄰居有閑置的輪椅可以借用兩個月?

      6月中旬,一個便民服務區搭建起來:輪椅、急救箱、梯子、扳手、錘子……小區物業紅色驛站的一角被擠得滿滿當當。這些工具都是居民自愿貢獻出來的,大家共享使用。

      這個故事發生在青島市即墨區北安街道新都社區,網格員王峻巖是這個便民服務區的促成者。“像輪椅、梯子這些物件,日常用的次數不多,每家用的時候都要買太浪費,不如鼓勵大家拿出來互助共享。”她說,“沒想到,這個提議受到大家歡迎,居民熱情高漲。”

      社區很小,是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社區也很大,就以新都社區來說,轄10個小區,有6270戶居民。社區居民多,意味著群眾訴求更多元,社區治理,需要更多元的解法。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需要創新。新都社區用創新基層治理這根“針”,穿起上上下下千萬條“線”。

      “馬扎議政”

      ——群眾的聲音讓多方來聽

      “現在孩子上學每天需要接送,我們家長上班早下班晚,學校能不能給安排校車?”

      “咱們社區離市區遠,周圍沒有圖書館,能不能在社區開設一個圖書館給孩子用?”

      “我想讓我家老二轉到老大的學校一起上學,可以轉嗎?有什么政策規定?”

      聽說有“馬扎議政”,新都社區居民劉艷華一早就搬著馬扎來到了廣場,她迫不及待地率先發言,提出孩子需要校車的需求。接著,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多居民參與進來。

      “馬扎議政”是新都社區的名片。“我們不固定日期,積攢一定問題就舉辦一次,就在社區廣場上,搬個小馬扎和居民坐在一起,面對面聽訴求、話心聲、解難題,誰都可以發言。”新都社區黨委書記王萌說。

      就拿這一次來說,暑假到來,有不少居民跟網格員反映孩子幼小銜接、入學等問題,社區匯總后為居民們現場解答。王萌是即墨區人大代表,新都社區是人大代表聯絡站,每次“馬扎議政”,社區都邀請相關領域的人大代表一起參加。

      “居民們提出的一些問題建議,可以做到的我們就去解決,目前條件還不成熟的我們就做好解釋,百姓心里的疑惑解除了,才會更支持我們的工作,也避免了很多潛在矛盾的發生。”參加此次“馬扎議政”的演泉小學校長王賢芳說。不只如此,作為人大代表,王賢芳等人將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記錄討論,在形成議案時作參考。

      邀請律師參加討論“該由誰出錢解決房屋漏水問題”,提升改造了一條托管班前凹凸不平的泥土路,申報人行橫道改造項目、解決上下學高峰期校門口擁堵問題……自2021年“馬扎議政”正式落地以來,幫助居民解決了大大小小數十個問題。

      “不只要看到病癥,還要找出病灶,剖析病因,并開出良方。”王萌說。80后的王萌有著多年社區工作經驗,在她看來,城市社區治理不只社區一個主體,物業、業主委員會等必須統一協調,共建共享。

      新都社區理順“居委會-網格員-樓長-單元長”組成的服務體系,小區業主委員會也被作為重要力量納入社區治理建設體系當中。社區創新“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多元參與機制,推動社區“兩委”成員、網格支部書記通過法定程序進入業委會,同時,業委會委員、物業負責人兼職社區黨委委員,承擔和參與社區黨委安排的工作任務。

      社區還建立了由社區黨委統籌,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企業和居民四方聯動的協商議事機制。“現在我們只要遇到問題,都會通過‘圓桌議事廳’來商討解決,效率更高了。”服務北安農民經濟適用房小區的青島樂天居物業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孫忠聚說,“圓桌議事廳”這一平臺幫他們解決了不少問題。

      “新都微視”走紅

      ——發掘社區“能人庫”

      這些天,新都社區的幾位大媽大叔成了手機屏幕里的“紅人”。由他們自編自導自演的“新都微視”系列短視頻,在朋友圈走紅。身兼導演、編劇、演員的吳瑞芹,是社區里的熱心人,最近她已經被多位鄰居“催更”。經常有鄰居向她打聽:最新一期新都微視拍的什么,什么時候發?

      新都微視講述的都是發生在居民身邊的故事。吳瑞芹介紹,“最早開始拍短視頻,是2020年疫情發生不久,上面要求申領健康碼,但很多人不理解它的作用,也不會操作。”以此為話題,吳瑞芹跟鄰居用一晚上的時間簡單整理了劇本,拍成了幾分鐘的短視頻,發到了社區群里。

      “就像演小品那樣,雖然大家伙兒沒什么經驗,但我們就是本色出演,說的都是即墨方言,用自己家的道具。”接地氣的視頻,宣傳效果比想象中的還要好,新都社區的健康碼申領工作開展順利,視頻也被即墨全區推廣轉發。

      這一偶然之舉,成為社區治理工作的一項創新。

      2022年,網格員張萌萌在巡查時遭遇了“高空拋物”,一大包垃圾從天而降,水果皮、包裝紙等飛濺了一大片。她跟同事挨家挨戶排查找到了當事人,發現是個小男孩。以這個真實的故事為藍本,新都微視拍了一期《高空拋物》的短視頻,既有故事,又說理說法。

      “新都社區位于城鄉接合部,不少人以前住平房,對高空拋物沒有概念,小區里這種現象時有發生。以前也進行過勸導,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王萌說,居民素質的提升和理念的進步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只靠社區工作人員不現實,以短視頻這一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作用是多重的。

      新都微視共拍攝了近70期,從最開始的演職人員7個人,到今天40多人的團隊,參與拍攝的居民從最開始對表演、拍視頻感興趣,到越來越多成為社區服務的志愿者,參與到社區治理中。

      吳瑞芹是社區熱心人,也是社區“能人”,她不只活躍在新都微視的策劃制作中,還是“新都大媽”的骨干成員。

      接受采訪的過程中,吳瑞芹接到了電話,有居民反映樓上經常發出噪音,想讓“老吳”幫著解決。噪音問題是鄰里之間最普遍的矛盾之一。“但往往上下樓之間抹不開面子,不好意思直接說,需要我這樣的中間人。”吳瑞芹說,“新都大媽”的名頭打響以后,居民有事就愿意找她們幫忙解決,給予了充分的信任。

      最開始,“新都大媽”是社區里幾位愛好文藝的大媽,經常湊在一起跳跳廣場舞,平時時間比較充裕,都有一副熱心腸。在王萌看來,這就是社區的“能人”,是社區工作的寶貴財富,給她們一個平臺,可以帶動更多人主動參與到社區工作中。

      2020年9月,新都社區決定挖掘整合社區的“巾幗力量”,建立了山東省首家樓宇婦聯——太和城幸福樓宇婦聯,吳瑞芹被推選為婦聯主席。“新都大媽”服務隊也成立了。

      百姓生活中少不了鐵勺碰鍋沿兒的家長里短,“新都大媽”成了調解鄰里糾紛的主力。目前,新都社區9個小區均成立了幸福樓宇婦聯,共有63位“新都大媽”活躍在居民中間,調解家庭矛盾、化解鄰里糾紛、宣講文明新風……

      “社區工作一定要善抓‘能人’。”這是王萌感受至深的一點,“居民是最了解、最關心社區發展的,在居民中挖掘和培養能人,可以帶動更多居民自主參與社區治理。”

      “村晚”一起樂和

      ——讓更多社會資源向社區聚集

      “別人家”的社區又是搞“村超”又是搞“村BA”,咱們社區能不能搞個“村晚”,讓大家一起樂和樂和?

      ——交給我們新聯會10分會吧,我們絕對有信心、有能力承辦咱們社區的“村晚”,讓社區居民們歡歡喜喜地過大年。

      7月6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群眾點單、基地派單、新聯會接單”活動在新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3樓舉行,居民有啥需求現場點單,社區收到需求后立即派單,新聯會各分會現場接單甚至搶單,將新都社區居民下半年的活動安排得滿滿當當。

      記者走進新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即被張貼的“新新相聯”標志吸引。新都社區以提升黨組織引領增強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積極性,發揮群團組織和社會力量在組織、團結、服務群眾等方面的作用。2021年4月,社區與即墨區新聯會“結親戚”,成立即墨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實踐創新基地,打造“新新相聯”服務品牌。

      “社區工作首先要認清,我們不是來管理群眾的,而是來為他們服務的。”這是日常工作中王萌堅守的理念。“放學后”四點半課堂、即墨柳腔戲教學、湯金玲心理工作室……借助新聯會的力量,新都社區群眾享受的服務一天天多了起來。

      記者采訪中發現,一些地方缺乏引導多元主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意識,而公眾缺乏參與基層治理的實踐經驗,導致基層治理中往往出現社會力量“選擇性參與”“形式化參與”的問題。而新都社區的“多元共治”,在模式、制度創新等方面都進行了有益探索。

      “新都社區通過匯聚更多資源到社區治理中來,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完善了居民自治體系,對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意義重大。”即墨區委政法委書記郭樹升說。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