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飲鄉小蟋蟀變身致富“黃金蟲”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記者 徐文莉 通訊員 吳笑雯)“二哥!夜里逮著好蛐蛐了不?”在寧陽縣鄉飲鄉,蟋蟀愛好者孔令棟如同往年一樣,頭戴礦燈,嘴銜牛筋草,身挎一只包,早早地就來到了黑風口蟋蟀交易市場。“蛐蛐不孬,就是有點小,我還想用你那個‘神器’孵點蟲卵哩!”鄉飲鄉常屯村的“撬子手”李德帥說道。
早上5點,鄉飲鄉黑風口的蟋蟀交易市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一張張小方桌擺放得井然有序,一只雄蟋蟀震動翅膀發出的蟲鳴聲,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撬子手”躍躍欲試,孔令棟就是其中的一員。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雙手,孔令棟建起了屬于自己的蟋蟀產業鏈,不僅當起了蟋蟀“經紀人”,還給蟋蟀建起了“豪華別墅”——蟋蟀孵化箱,并申請專利。孵化箱打破季節限制,一年四季為蟋蟀孵化提供舒適溫暖的環境。通過“線上+線下”齊發力,蟋蟀和蟋蟀用具的銷售收入一年可達到50多萬元。
除此之外,孔令棟還流轉了村里十幾畝地,發展“土地領養”,來自上海、河南、江西等地的蟋蟀客商從孔令棟這里“領養”一方專屬土地,委托孔令棟孵化、野化幼蟲并進行日常管理,客戶可通過監控自己的領養地進行實時監測。等到成蟲后,客戶通過自行捕捉或委托捕捉的方式前來“認領”自己的“蟋蟀大軍”,這樣一來形成了“領養—孵化—銷售”綠色循環產業鏈。
近年來,在鄉飲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全鄉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蟋蟀交易市場不斷規范,形成了以黑風口為中心的客流量大、成交量高的蟋蟀交易圈。其中,黑風口還是全國最大的早市,蟋蟀交易旺季客流量可達10萬余人,成交額四五百萬,成為轄區群眾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圍繞蟋蟀資源,衍生出的蟋蟀經紀人、訓練師等新型職業,成為帶動村民就業的“新引擎”,每年可帶動群眾增收6萬余元。同時,蟋蟀交易催生的旅游、餐飲等產業群也極大地帶動了全鄉經濟社會發展。“全國各地那么多收蟋蟀的客商過來,要在我們這里住40多天,接待蟋蟀客商2萬余人,能收入10余萬元。”黑風口賓館老板顏龍說道。
鄉飲鄉相關負責人說,鄉飲鄉不斷整合各類市場資源,將聚力打造規模化、規范化、品牌化蟋蟀市場,以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蟋蟀產業規模效應的釋放,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審核 陳茂榮)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