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家訓中的讀書智慧
讀書是人類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重要方式,也是一個人提升個人道德修養的有效手段。中華民族有著優良的讀書傳統,崇尚讀書、詩書繼世之風綿延數千年,作為傳統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傳統家訓蘊含著豐富的讀書智慧。“凡人進德修業,事事從讀書起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家訓至今仍被人們奉為讀書求知之圭臬。對此,我們應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轉化創新,讓讀書歸于自然,回歸本真。
養心第一物,頤養第一事。讀書的目的是什么?這是讀書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在古代的家訓中 ,教誡子孫讀書金榜題名、博取功名的例子并不多,相反教誡子孫讀書做人的例子卻比比皆是。顏之推目睹了梁朝全盛時期,貴族子弟悠閑終日、無所事事,待到梁朝敗落時淪落至“鹿獨戎馬之間,轉死溝壑之際”。在《顏氏家訓》中顏之推告誡子弟:“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意為唯勤勉讀書才不會淪為低賤之人。 一代名相張英在《聰訓齋語》中告誡后輩“讀書者不賤”“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為頤養第一事”。張英認為讀書一方面讓人敬重:“雖至寒苦之人,但能讀書為文,必使人欽敬、不敢忽視。”同時,讀書可以讓人除去煩惱,產生快樂:“惟讀書與對佳山水,止有樂而無苦。”在張英的教導下,張氏家族讀書之風大盛,呈現出“父子宰相、三世得謚、六代翰林”的氣象。
敬心勤讀,學如不及。“態度決定一切”。讀書的態度是決定讀書成效的關鍵。傳統家訓強調要抱著“敬心勤讀,學如不及”的態度讀書。首先要懷敬意之心讀書。《何氏家訓》認為態度端正與否,是決定讀書是否有成效的關鍵:“欲觀子弟讀書之成否,不必觀其氣質,亦不必觀其才華,先要觀其敬與不敬,則一生之事,概可見矣。讀書時能敬心則“雖愚必明,縱不能盡忠于朝廷,亦可以盡孝于父母;縱不能建宮野于天下,亦可以自善乎一身。”讀書若不敬心,則“白首無成,雖成必敗,居官則壞國家事,處己則無保身之謀。” 其次要持勤勉之心讀書。漢高祖劉邦晚年在寫給太子劉盈的《手敕太子》一文中悔悟自己年輕時不重視讀書,登基后才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希冀其子勤讀之情躍然紙上:“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吾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康熙皇帝在《庭訓格言》告誡后輩:“故凡事可論貴賤老少,惟讀書不論貴賤老少。讀書一卷,則有一卷之益;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發憤忘食,學如不及也。”
讀書要求善法。家訓訓主從切身讀書體驗出發,結合師友的言論,總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一是讀得早。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正處于身體發育階段,求知欲望強,受外界干擾少,精力容易集中,是讀書的黃金期。若不珍惜這段歲月,等到年紀大了再想到讀書學習,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正如《顏氏家訓》強調的:“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之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二是讀得專。讀書貴精專,不可貪多。如《曾國藩家書》強調:“若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 。如讀《昌黎集》,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昌黎,以為天地間除《昌黎集》而外更無別書也。此一集未讀完,斷斷不換他集。”三是讀得長。“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傳統家訓提倡讀書要長期堅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鄭板橋以讀司馬遷的《史記》為例告誡后輩:“每日規定看十頁,必須自首至尾,逐句看下……看完《史記》,明年更換他書”,方為“細心有恒”。四是讀得透。讀書不能囫圇吞棗、淺嘗輒止,不能僅僅只滿足于一知半解,而要明明白白、徹徹底底地掌握書中的精髓,將書讀懂、讀透。正如《聰訓齋語》所言:“毋貪多,毋貪名;但讀一篇,必求可以背誦,然后思通其義蘊,而運用之于手腕之下。”
知行合一,以知導行。儒家經典《尚書》將知行關系概括為:“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意為知易行難。傳統家訓作為儒家思想向民間過渡的橋梁,強調“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主張讀書的根本是實踐,提倡的是“知行合一,以知導行”的讀書取向。朱柏廬認為讀書的關鍵是要“身體而力行”,是要將書本的義理付諸實踐,是要學會如何做人。在《朱子治家格言》中,他引用先儒“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會讀”的觀點,教導子孫:“所讀一句書,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書:古人是如何?”清代名儒陸隴其在《治家格言》中強調:“讀書做人不是兩件事,將所讀之書,句句體貼到自己身上來,便是做人之法,如此方叫做能讀書人。”
總之,當代文化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而代代傳承的傳統家訓讀書觀中存在諸多頗有價值和富有啟示意義的內容,值得我們認真研究與整理,汲取其中的智慧,做到古為今用。
(作者:姜玉峰,系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師范大學研究基地研究員)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