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人在民宿里找到鄉愁
陽光灑在山林上,房子映在風景里,干凈整潔的小院,貓狗在閑逛,墻外滿是瓜果蔬菜,主客如友……筆者不久前走進江蘇省揚州市杭集鎮的一些鄉村民宿,發現這樣的假日休閑狀態正成為不少游客的新選擇,很多游客直呼“在這樣的民宿里找到了久違的鄉愁”。
不同于酒店,有別于客棧,民宿近年來的興起,與古鎮、山鄉、海濱等鄉村地域特色結合緊密。這也造就了民宿的幾個特點:一是承載著鄉村田園的美麗風光和閑適的生活節奏,這對長期身處都市喧囂和車水馬龍的城市人群來說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二是民宿業發展與當地優勢資源實現良性互動。民宿的承載力不單局限于修幾棟仿古的房屋和碎石小路,還在于與當地冰雪、溫泉、年俗體驗等特色資源結合,不僅確保民宿在設計、裝修上彰顯個性,更以差異和特色打響鄉村旅游名氣。比如福建省霞浦縣充分利用漁村特色文化發展民宿產業,四川省漢源縣將老磚房等傳統建筑改造成民宿,這些都是在“特”上下功夫,從“融”里挖資源。這些特點,讓民宿一經問世就受到不少游客歡迎,并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抓手。
和很多新生事物一樣,民宿面臨如同質化嚴重、商業化過濃等問題。為促進民宿健康發展,文旅部等部門已開始對民宿進行評級認定,各地也陸續出臺民宿管理規范,如在安全、衛生、環保以及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等方面設置準入“門檻”,在滿足基本要求基礎上發揮民宿從業者的創新創意,這些舉措都有助于推動民宿行業標準的建立和完善,引導民宿健康發展。
民宿特別是鄉村民宿實現長遠發展,關鍵是找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從產品屬性看,民宿應該是一種個性化的產品,讓游客來到這里既能獲得標準化的服務,又能擁有個性化、差異化的體驗。差異化主要體現在和當地風景人文要素融合的程度,不僅是山水、土地、歷史、文化、技藝等元素的融合,更是城鄉人、財、物等要素的融合交流,這樣才能喚醒農村沉睡資源,為民宿經濟注入生機活力,讓產業變得可持續。
民宿同樣要在規范中發展。民宿運營者需要在服務和文化等方面具有創意思維,也需要在硬件設施、消防安全、地方承載能力等環節保留底線思維,眼睛瞄準市場需求和游客需要,腳下著眼地方和自身實際情況。只有兼顧眼前和長遠利益,不斷調整和優化思路,方能走出一條特色旅游發展之路,讓更多游客在民宿里找到鄉愁、“詩和遠方”。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